社评:中美外长防长通话传递明确信号

来源:环球时报
9月9日晚,国防部长董军应约同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视频通话,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电话。两场通话间隔仅仅几个小时,引发全球普遍关注。在九三阅兵结束一周内,中美就在外交与军事安全领域进行高层级对话,对外释放出强烈信号:尽管两国存在分歧矛盾,但双方有决心通过包括高层对话在内的多渠道保持双边关系稳定可控,并使其朝着中美两国元首战略引领的建设性方向推进。
图为中美国旗 资料图
中美必须沟通也能够沟通,是两场通话传递出的明确信号。两国外长一致认为,此次通话“及时、必要,也富有成效”,强调要进一步发挥元首外交对中美关系的战略引领作用;两国防长通话则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内中美首次高层军事交流,凸显双方在军事安全领域保持沟通、避免误判的共同需求。中方在通话中向美方重申清晰底线,即尊重中国核心利益,要求美方在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上停止挑衅和煽动。而据美媒报道,美防长赫格塞思在通话中也明确表示,美方“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从两场通话中,世界看到双方对发展健康、稳定关系的一致期待,这与两国元首重要共识一脉相承。
中美外长防长的最新通话,是今年以来中美关系持续回暖的又一标志。在此之前,从日内瓦、伦敦到斯德哥尔摩,第一阶段以来的中美经贸高层磋商已经步入正轨,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注入了积极的确定性预期。如今,中美将高层对话从经贸延伸至外交、安全领域,说明双方正切实落实元首共识,为双边关系注入更多稳定性与可预测性。在当前全球局势动荡、地区热点问题频发的背景下,作为极具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中美之间更频繁开展高层沟通,不仅大大降低了误解误判的风险,也为合作解决诸如全球公共安全、供应链稳定等全球性挑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层通话释放积极信号的同时,中美各层级交流也在加快回暖。几乎与此同时,美媒传出美国国会众议院一个跨党派代表团计划于9月访华的消息。如果成行,这将是6年来的首次。此前,美国“飞虎队”老兵后人也参加了九三阅兵。从国会山上跨党派的对华沟通意愿,到“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民间交流动力,都为中美关系的改善创造了良好氛围,证明中美之间从来不乏向良性方向迈进的动能。
上海美国商会9月10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商业报告》显示,近一半受调查的美国公司希望华盛顿能够取消对中国商品施加的“所有关税”,而以关税政策促进制造业“回流”美国的目标几乎注定难以达成。与中国“脱钩断链”不成功的这些“反面教材”,无疑是促使华盛顿对华政策回归务实、理性的客观推动力。美国民间持续的对华接触呼声,向华盛顿政治人士反复证明一个客观现实:美国离不开中国,正如中国也同样需要美国。
与此同时,人们也看到,在寻求与中国对话的同时,华盛顿并未停止对中国的打压行为。此次美防长在通话中不忘强调,“美国在亚太这一重点战场拥有切身利益,并将坚决维护这些利益”,这还是在为干涉中国内政和插手亚太事务预留借口。在通话中,外交部长王毅提醒美方“务必谨言慎行”,国防部长董军警告美方“遏制、威慑、干涉中国是绝对行不通的”。中方的表态一以贯之,再次点明当前中美关系中出现的负面因素,根源在于美方未能“校准”对华认知,未能改正错误行径。美方若真愿推动双边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就应认真倾听中方声音,真正做到改弦更张。
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承压前行的关键阶段。美方应摒弃零和思维,停止对华遏制打压政策,以实际行动回应中方的合作诚意。我们期待美方与中方一道,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重要共识,展现大格局、肩负大担当,坚持互利共赢,聚焦和平发展,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延伸阅读
美国前高官:美国头回碰上 仅靠单打独斗已赢不了中国

“在现代史上,美国还是头回遇到一个在多数关键实力维度上拥有更大体量的竞争对手——中国。仅凭美国自身国力,可能已不足以应对这一挑战。”《纽约时报》在9月7日发表的长文中再次炒作起中美竞争话题,敦促特朗普政府转变疏远盟友的行事作风。
这篇文章的两名作者均是拜登政府时期高官,分别是前常务副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以及前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华事务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
两人称,美国仅靠单打独斗,已无法在规模和能力上匹敌中国,中国在经济、制造业、科技和军事等多个关键领域已超过美国。两人称,美国若想保持全球主导地位,必须发挥“盟友优势”,联合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经济、技术与军事力量来对冲中国的规模优势,否则下个世纪就将由中国主导。
坎贝尔(左)和杜如松(右)
文章称,世界正处于这样一种时代,衡量美国霸主地位的真正标准将是华盛顿能否构建所谓的“同盟规模”,即与其他国家联手,在经济、技术和军事领域进行全球竞争的实力。
然而,美国特朗普总统似乎在反其道而行之。他奉行单打独斗、以关税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已经疏远了盟友,还给了中国加强盟友体系的机会。特朗普近期对印度加征高额关税,就是例证之一。美国花了三十年时间拉拢印度,把它当作制衡中国的地缘政治棋子。但在对印度加征关税后,印度总理莫迪上周时隔七年首次访华,中印决定摒弃近期紧张关系,以伙伴而非对手的身份开展合作 。
“特朗普是在玩火。”文章写道,在整个20世纪,美国通过产能与创新力击败了德国、日本和苏联。但中国不同。在最关键的战略竞争指标上,中国已超越美国。
若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近30%。中国的制造业规模是美国的两倍,汽车、船舶、钢铁、太阳能板的产量都远超美国,还生产全球70%以上的电池、电动车和关键矿物。在科技领域,中国的活跃专利和高被引论文数量超过美国。在军事上,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军,造船能力估计是美国的230多倍,并且正迅速成为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和量子通信领域的佼佼者 。
“数量本身就代表一种质量。”文章称,大国兴衰常常取决于规模,随着生产力水平接近,人口更多、领土更大的国家最终会后来居上。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先发优势最终被美国和俄罗斯追赶并超越。20世纪,美国一度让敌人心生畏惧:希特勒称美国是一个“拥有难以想象生产能力的巨人”,而策划偷袭珍珠港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则承认,他在太平洋上只能短暂横行,因为美国工业力量最终会压倒日本。
文章写道,如今,这种规模优势正是对中国的最佳描述。美国若想与中国匹敌,必须依靠联盟放大自身力量。美国的自我更新固然必要,但光靠自身远远不够。毕竟单独来看,美国在许多重要指标上都弱于中国,但如果与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等联手,美国就能对冲中国的规模优势。
可伴随着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强硬政策,美国的全球声望大幅下滑,在许多国家都低于中国。如果特朗普真要加强盟友规模,可能会依赖更多施压。这或许能在短期内迫使一些伙伴让步,但长远来看会耗尽信任。
文章称,特朗普要求盟友多做一些并没有错,但他正在把宝贵的筹码浪费在错误的目标上。与其满足于含糊的贸易承诺,他更应推动盟友在能引发美国再工业化的关键领域进行长期且明确的投资。
美国总统特朗普
坎贝尔和杜如松最后再次警告特朗普政府,现在构建盟友规模体系为时未晚,否则只会让美国走向萎缩与孤立。
“如此一来,除非自身出现重大失误,否则下个世纪必将由中国主导。”
尽管美方屡屡渲染中美竞争,炒作所谓中国带来的挑战,但中方多次强调,渲染竞争有百弊而无一利,寻求合作是必需而不是选择。
今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吉隆坡会见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王毅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如果从历史演进和人类整体的视角看,中美两个大国确实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有责任,也有可能找到一条新时期中美在这个星球上的正确相处之道,这将是两国人民之福,也是世界各国所盼。
拜登政府时期,坎贝尔曾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印太事务协调员、常务副国务卿,被认为是美国政府的“亚洲事务专家”。他一方面经常批评和攻击中国,在台湾和南海等主权安全问题上搅浑水;另一方面,他强调“竞争性共存”,是拜登政府任内对华政策的掌舵者之一。
今年4月,坎贝尔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网站发表联合署名文章,警告特朗普政府不要“低估中国”,同时呼吁美国拉拢盟友,构建“新的联盟”来对抗中国的挑战。
文章称,当前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已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从认为中国会超越美国的悲观情绪中转向了过度自信,觉得中国不可能超越“上升中的美国”,而这极有可能“危险地低估”了一个世纪以来唯一GDP超过美国70%的竞争对手的实力。
此后,他又在一场由香港美国商会主办的研讨会活动上表示,特朗普政府误判了中国的实力,美方此时应当对中方开放沟通渠道。
“中国是一个硬核玩家(powerful player),而且在未来几十年都将如此,其拥有庞大的军事实力,在发明和机器人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在座的各位都清楚这些领域的发展情况,”坎贝尔说,“中国将是、并将继续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