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说的话,欧盟是一句都没听进去,高层会晤前夕,欧盟制裁中企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中欧刚通了两通关键电话,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欧盟贸易委员的长谈、荷兰与中方进行贸易沟通,表面上沟通顺畅,欧方也做下了妥处经贸摩擦的承诺。
但就在中方高层即将访欧前夕,在在布鲁塞尔召开“升级版”中欧出口管制对话机制会议之际,欧盟却突然宣布把多家中国企业列入新一轮制裁名单。
这种嘴上说着合作,手上却不停制裁加码,这一套“说一套做一套”的操作,只能说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图为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
此次通话中,中方传递的信息是:对话优先、协商解决贸易分歧是正道。
但很显然中国说得话,欧盟一句没听进去,转身欧盟就批准了对俄第19轮制裁草案,将包括数家中国实体在内的企业列入名单,并在媒体上表示这轮制裁在经济影响上可能是“最大的一次”。
同时,欧盟内部正讨论对华贸易选项清单,并研究用“反胁迫”或“贸易核选项”等手段作为对中方措施的回应。
把上面两个事实并置,逻辑很清楚,欧盟在外交舞台上要表现合作,在政治与安全议题上则要表现立场。它希望在与中国的对话中,保留回旋余地,同时向北约与欧洲选民展示其“对俄立场和对盟友的忠诚”。
马克龙和默茨
这是一种典型的风险对冲策略。
但问题是,这样的“双手并用”会严重侵蚀信任,当对话变成话筒前的姿态,而制裁成为话筒挂断后的动作,任何未来协商的可信度都会打折。中欧关系的急迫性与敏感性,正是在于信任一旦受损,恢复成本极高。
更深入的动因有3点值得关注:第一,外部政治压力与盟友贴合。俄乌战争以来,欧盟在对俄政策上与美英高度协同,把“对俄制裁的完整性”视为团结的标志。在这类政治博弈中,把第三方列入“协助规避制裁”的名单,既能显示其立场坚定,也能在安全议题上讨好盟友,即便这要以牺牲双边经贸关系为代价。
第二,内部压力与产业担忧并存。欧盟内部存在对所谓“中国冲击”的长久忧虑,部分成员国希望用贸易工具保护本国产业。法国、德国等国对“反胁迫”工具持支持态度,倾向于在规则框架外保留制裁选项。
图为中国欧盟贸易示意图
由此,欧盟在面对中方限制或中欧摩擦时,既怕经济受创,又怕政治上被视为软弱,结果是选择“既要对话也要准备制裁”的两面举措。
第三,战略性资源与产业安全的再定义。稀土、半导体、关键零部件等被上升为“战略物资”,一旦被赋予政治含义,任何与之相关的商业往来都可能被定性为“风险活动”。欧盟因担心在关键供应链上受制于人,便倾向于采取预防性限制或对涉事实体施压,以图降低未来依赖。这种思路的危险在于,它把市场问题简单政治化,从而破坏了长期合作的制度基础。
这条逻辑链说明一个残酷事实,在地缘政治高度敏感的环境里,经济关系很容易被政治化。欧盟一方面需要中国市场和供应链,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战略阵营和选票政治之间取平衡。
当“取平衡”成为常态,对话就失去了它应有的诚意,对话变成了窗面,背后是制裁清单与“可立即启用”的报复工具。
图为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这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首先是信任成本上升。中方在电话中表现出的善意与沟通意愿,会被欧盟的制裁动作解读为缺乏诚意,从而在未来磋商中更加谨慎。接着,企业直接受损。被列名的中国企业立即面临交易与融资限制,相应的连锁反应会触达供应链上游与下游,给欧方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带来即时冲击。最后,谈判环境恶化。高层会晤的“气氛窗口”被人为压缩,任何协议的缔结都将更多地被“政治风险溢价”侵蚀。
面对这种局面,中方的应对策略应既要保持原则性,也要务实有效。原则上,中国已多次强调反对未经安理会授权的单边制裁,呼吁用对话解决争端;同时,中方保留对等反制的权利,将依法维护本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正当权益。
在务实层面,中方或可以采取3条路径:一是把对话制度化、程序化,把谈判议题与时间表写进官方沟通机制,减少“先口头承诺,接着事后制裁”的灰色地带。
图为美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二是加快产业链韧性建设,推动与欧盟以外更多国家与地区建立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降低对单一市场或单一环节的依赖。
三是利用多边场合和国际规则,争取更多第三方支持,把问题呈现在更广泛的法律与规范框架下解决,而不是在政治压力下被单边决定。
中欧此刻不是缺少对话渠道,而是面临“对话的诚意被制裁动作削弱”的根本矛盾。欧盟若真心想把中欧关系走回正轨,就应在高层会晤前把口头承诺兑现成可执行议程,把制裁工具从即时政治筹码转回到多边规则与证据主导的法治程序。
否则,说一套做一套的行为,真正受到伤害的,只会是欧盟自身的工业基础与国际信誉。因此,欧盟是继续在政治算计中伤害双方利益,还是回到正轨上来,把互利共赢当作准则,选择权在欧盟。不论欧盟如何选择,它们都应该明白一点,任何对华单边施压制裁的行为,都不会有效果,只会迎来中国坚决的反击,让欧盟自己搬石头砸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