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id.hj6j.com

7分钟解读!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来源: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资料图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新华社)

相关报道:

13岁立志拿诺贝尔奖!35岁时杨振宁的童真“狂言”成现实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3岁,他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

16岁,他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大。

35岁,他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享誉全球。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父亲杨武之被聘为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杨振宁便随父母北上,搬进了清华园。

在清华园里,杨振宁小有名气,他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展示出了超强的能力。

13岁时,杨振宁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一本名为《神秘的宇宙》的书,他被书中所讲的奇妙的宇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所吸引,回家竟对父母说:“将来有一天我要拿诺贝尔奖!”父亲听到后也没放在心上,只当作少不知事的儿子年少轻狂的妄语罢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来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此时,杨武之也带着妻儿迁到了昆明。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高二时,杨振宁以同等学力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这一年,他只有16岁。

上了大学,父亲杨武之便开始给杨振宁介绍比较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让杨振宁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杨振宁在科学研究上的风格。

1942年,在中国近代著名物理学家王竹溪的指导下,杨振宁开始统计力学的研究,统计力学成为杨振宁另一个主要研究领域。

1944年,杨振宁以88.28的优秀成绩取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此时,杨振宁也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第六届留美公费生。这一年,杨振宁22岁。

1945年8月28日,他远赴美国求学,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芝加哥大学,杨振宁一开始想做实验,因为他觉得实验技能对他将来回国后更有用。然而杨振宁逐渐发觉,尽管自己懂得很多物理知识,但似乎在实验方面并不擅长。

而此时,泰勒察觉到了杨振宁的苦恼和不安,就建议他专心做理论物理的研究,并愿意当他的导师。从此,杨振宁便轻装上阵,走上了理论物理学之路。

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杨振宁在科学家费米和泰勒的推荐下,去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还与仰慕已久的爱因斯坦成为了同事。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杨振宁一心扑在了理论物理的研究上。

杨振宁曾经在西南联大做学士论文的时候,在父亲杨武之和吴大猷的引导下,学会应用群论,物理学中对称性问题的研究成为杨振宁最喜欢和最主要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此时的杨振宁便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规范不变性推广出去。

这种想法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使杨振宁几乎“走火入魔”,但遗憾的是,他每一次的努力都在同一个地方卡了壳。虽然屡次卡壳,但杨振宁并没有放弃,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同一办公室的米尔斯对他的这个想法也颇有兴趣。

令杨振宁惊喜的是,在与米尔斯的讨论中,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在“同一个地方卡壳”了,而且越讨论,方向越清晰。

一直到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终于合作发表了非阿贝尔规范场论,也称作“杨-米尔斯场理论”。这一理论让规范场的研究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

1956年6月中旬,杨振宁和李政道向《物理评论》提交了一篇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守恒的吗?》。他们断定无论对β衰变还是对所有的弱相互作用来说,宇称守恒的问题都没有最终解决。

为了证实他们的想法,杨振宁和李政道还在文章里设计了五个实验,供实验物理学家用实验来检验他们的想法。

然而大部分物理学家对此都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认为违反宇称守恒是不可能的事情。在哥伦比亚大学任职的吴健雄,却愿意做其中的一个实验。吴健雄的同位素钴60核的实验,成功地证明了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并不守恒。

1957年1月15日,杨振宁和李政道完成了实验报告论文。从此,宇称不守恒正式被物理学界承认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

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消息传到中国以后,国内报纸立即报道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周培源和钱三强代表中国物理学会给他们两人发去贺电,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更是兴奋极了。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此后,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的高速路上,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不断突破,获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就,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振宁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他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

杨振宁(YANG Chen Ning,Frank)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现肥西县) ,字伯瓌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博文讲座教授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

杨振宁于1942年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1948年6月,获得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966年,任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1957年10月,因“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的研究以及由此导致有关基本粒子方面的许多发现”,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3月,入籍美国。196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研究所所长 [38]。1999年1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2015年4月1日,放弃美国国籍 。2017年2月,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杨振宁主要从事统计力学和对称原理、粒子物理研究 。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于1957年成为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提出的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新方向。曾获得求是终身成就奖 、爱因斯坦奖章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鲍尔奖 、费米奖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奖项

📸 何光宗记者 张伍 摄
[2次元孙女]《火影忍者》黑土(Kurotsuchi)|火影,黑土在10月26日至28日的第47届东盟峰会及相关峰会上,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和巴西总统卢拉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嘉宾。南非自2023年起成为东盟“领域对话伙伴”,拉马福萨此次参会被视为加强与东南亚政治、经济和多边合作的重要契机。卢拉的参与则是拉丁美洲国家首次受邀参与东盟峰会。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逝世图片
🏧 海角社区论坛如何注册步骤与要点11月1日,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上视频中的舅舅阿布,证实了视频所述内容。阿布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自己从2016年开始照看三兄妹,当年他才20岁,刚好中专毕业。▲阿布和三个外甥以及自己的两个孩子阿布介绍,上述视频并非近期拍摄,而是博主波哥今年6月拍摄的。波哥后来给予他一家很多帮助,因为孩子们住宿条件有限,波哥还帮忙在家附近租了一套比较宽敞的房子,供三个外甥居住,“租了三年,房租是一年一年给的”。
📸 马连良记者 洪学智 摄
🎊 男男浪小辉重庆酒店3p暗夜幽殇新章节作品声明:内容来源于@人民日报评论第五轮磋商已经展开,中方刚上桌谈判,美方就启动新一轮调查,特朗普来者不善,中国是否被做局了?中美经贸关系不稳之际,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双方再次尝试稳定关系。10月25号上午,中美两国的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磋商,这让中美经贸关系缓和出现了曙光。在这场对话开始之前,中方就已对美国传递了善意信号。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24号表示,经过之前的四轮中美经贸磋商,事实证明两国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找到解决彼此关切的办法,两国经贸合作可以健康稳定地发展!中方这种把好话说在前头的做法,展示出了以对话解决问题的诚意。但是,中方虽然有对话诚意,美方却是另一个样子。
探索“麻豆果冻口红蜜桃”-创新美妆产品引领时尚潮流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我妈左眼已经哭瞎看不见了,刚动完手术。癌症一直在保守治疗,希望能见到我弟最后一面。”8月21日,云南昆明的李芳(化名)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她的弟弟阿强在发小的诱骗下,身陷缅甸电诈园区两年,家里凑了20万赎金交过去,仍未能换弟弟回国。
你的水真多啊给我也扣扣[人勿玩人]_2024最新章节目录 - 宝高中和大学仅“一条马路之隔”是怎样一种体验?“很神奇!”南京大学新生学院秉文书院2025级本科生孟凡奇说。孟凡奇高中毕业于南京大学金陵中学,在今年的高考中以历史类691分的优异成绩,被南京大学古文字学强基班录取。为什么会选择“冷门绝学”古文字专业?将来又有着怎样的规划?在南大新生报到之际,记者和孟凡奇聊了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