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坦克冲进加沙城,没了退路的内塔尼亚胡,带领一千万以色列人,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
以色列不久前已经正式开始对加沙城的地面攻势,面对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一场政府会议上公开发出警告,称该国可能将面临持续数年的“某种国际孤立”,除了自力更生,别无选择。
图为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要说这 “国际孤立” 最先坑到的,肯定是以色列的武器贸易。你想啊,打仗最缺的就是武器弹药,以色列之前不少武器要么从美国买,要么从欧洲搞,现在欧洲那边已经开始搞武器禁运了,真要是彻底被孤立,再想从国外进口武器可就难了。内塔尼亚胡自己也急,开会的时候就说:“以色列得下血本搞军事工业,得做成‘雅典和斯巴达的超级结合体’…… 咱没别的选择,至少未来几年,只能硬扛着国际上的各种挤兑。”
这里得说句实在的,现在以色列面临的武器禁运,大多是欧洲国家搞的,美国那边暂时还没卡它脖子。就说之前那批2000磅的炸弹,拜登快下台的时候还拖着不给,结果特朗普一上台,立马就给以色列送过去了 —— 你看,美国的态度跟政治周期挂钩,内塔尼亚胡心里也清楚,这靠山不是永远稳的。所以他担心的 “国际孤立”,其实主要是怕以后欧洲和其他非西方国家变本加厉:不光在外交上骂以色列、承认巴勒斯坦国,还会从军事和经济上一起围堵,到时候连买个零件都难。
图为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
其实内塔尼亚胡以前也提过类似 “自给自足” 的话,但像这次这么直白、这么急迫,还是头一遭。为啥?因为9月底联合国80周年大会快到了,这可是个关键节点。英国、法国、加拿大这些国家早就放话了,要在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推进 “两国方案”—— 这对以色列来说,简直是釜底抽薪啊。就连咱们中国,早就承认巴勒斯坦了,这阵子也好几次催着以色列 “赶紧停火”,别在加沙接着打了,再打下去人道主义危机就更严重了。
图为耿爽
以色列现在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偏要 “冒天下之大不韪”,想赶在联合国大会开之前,把加沙地带全攥在手里。说白了就是玩 “生米煮成熟饭” 的套路:你联合国认巴勒斯坦也行,反正加沙的实际控制权在我这儿,到时候木已成舟,你再反对也没用。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打得精着呢 —— 国际孤立顶多扛个三五年,可占下来的土地是永久的,这笔账在他们看来 “值了”。
但他们忘了一点,西方舆论场的耐心早就快磨没了,尤其是欧洲国家。你想啊,欧洲国内的老百姓看着加沙的新闻,人道主义灾难一天比一天重,能不闹吗?还有那些政客,为了拉选票,肯定得顺着民意来,逼着政府对以色列采取实际措施 —— 比如加大禁运力度,或者在经济上制裁。真要是让以色列把加沙全占了,欧洲那边的反应只会更激烈,到时候可就不是口头谴责那么简单了。
加沙已成一片废墟
而且对以色列来说,欧洲态度变了,可不是光丢面子的事儿,是真真切切影响到生计 —— 尤其是军工产业。别觉得以色列军工多牛,好像啥都能自己造,其实不然。他们在无人机、导弹防御系统、轻武器这些领域确实能排世界前面,可有些关键领域,比如航空发动机,他们自己根本造不了,就得靠欧洲供货;还有那些高精度的加工设备,用来造武器零件的,还有一部分电子元件,少了欧洲的货,他们的军工生产线立马就卡壳。这也是为啥内塔尼亚胡要提 “雅典和斯巴达的超级结合体”—— 咱都知道雅典是啥,搞文化、做生意、玩创新的,代表着脑子;斯巴达呢,全靠军事,纪律严得跟铁一样,代表着武力。他这话的意思其实特简单:以后不能靠别人了,自己得又有脑子搞创新,又有武力能扛事,尤其是不能指望欧洲了,甚至得提前防着美国将来立场 “左拐”—— 万一以后美国再出个偏左的政府,不帮以色列了,好歹自己有点底气,不至于立马垮掉。
还有个事儿大家可能没注意到,就是以色列坦克刚开进加沙城没几天,内塔尼亚胡就立马抛出 “国际孤立” 的说法,这背后其实还有个小心思 —— 转移国内矛盾。你想啊,他在以色列国内的支持率本来就不算高,肯定有不少人反对他的强硬政策,觉得打下去没好处。现在把话题引到 “国际压力”“保卫国家生存” 上,老百姓就会暂时忘了对他的不满,先想着 “国家都快被孤立了,得先抱团扛过去”,这不就是老政客常用的招儿嘛,用外部矛盾掩盖内部问题。
以色列坦克刚开进加沙城没几天,内塔尼亚胡就立马抛出 “国际孤立” 的说法
可不管他怎么算,现在的局面明摆着:内塔尼亚胡就是抱着 “破釜沉舟” 的心思在赌。赌什么呢?赌自己能扛过国际社会的压力,赌能在联合国大会前拿下加沙,赌能靠 “自给自足” 的口号稳住国内民心,还赌美国能一直站在他这边。但这赌局的风险太大了 —— 国际社会的态度就摆在那儿,联合国大会的时间点又卡得那么死,跟欧洲的军工依赖也绕不开,真要是哪一步没赌对,比如欧洲突然加大禁运力度,或者美国态度变了,以色列可就真麻烦了。
毕竟 “冒天下之大不韪” 的事儿,从来就没那么容易成。你跟全世界拧着来,短期可能靠强硬占点便宜,但长期来看,孤立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内塔尼亚胡现在是没退路了才这么干,可一千万以色列人跟着他一起扛风险,这事儿到底值不值,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