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id.hj6j.com

8分钟解读! 杨振宁逝世,一个正常的天才走了

来源: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杨振宁逝世,一个正常的天才走了

杨振宁逝世,一个正常的天才走了

据新华社消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以下是本刊2021年9月的报道:

2011年10月20日,杨振宁在清华大学高等物理研究院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摄影/孙晓曦

9月22日,这是杨振宁赴美留学时护照上的生日。据李炳安和邓越凡两位教授考证,此为当年误写,杨振宁的实际生日应为10月1日。而今,距杨振宁出国时的1945年已过去了76年,距他2003年“归根”也过去了18年,一晃眼,杨振宁已经99岁了。“过九不过十”,因此,今年杨振宁迎来了自己的“百岁华诞”。

在9月22日于清华举办的“庆贺杨先生百岁华诞”研讨会上,他说,1971年,他第一次访问新中国,好友邓稼先给他写了一封信,末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今天,他可以自信地对稼先回应道:“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2003年,杨振宁正式全职回国,住在清华园里,这里曾是他幼年成长的地方,他几乎“爬过其中的每一棵树”,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一生走了一个大圈”,但在耄耋之年回来,对杨振宁而言,却不只是回到原点,他找到了“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杨振宁在清华园

早在1996年6月中旬,恰好杨振宁回国,时任清华校长王大中和副校长梁尤能就找到他,对他提起,清华希望可以复兴理科和物理系,正在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简称高研中心),对标的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模式,希望可以吸引各个领域的一流学者、做纯粹的尖端研究。杨振宁听后表示非常支持这个想法。

1997年6月2日,高研中心正式宣告成立。在成立大会上,杨振宁说:“王校长要我帮助建立高等研究中心,我感到义不容辞。”当时,杨振宁由于国外还有任务,而且要照顾生病的妻子杜致礼,因此没有立刻回国,但在1997年~2003年间,为了沟通高研中心的发展规划,他和清华大学之间往来的通信、传真和邮件就有几十封。

杨振宁是清华高研中心的名誉主任,他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老同事聂华桐被聘为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朱邦芬是中心成立后被引进的第一个教授,他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虽然杨振宁是名誉主任,但中心的几个基本原则都是他和聂华桐讨论并最终确定的。第一、人员要精干,教授职位都是终身制,且只有少数几个,每个位置都要精挑细选;研究员和副研究员则都是非固定职位,要尽可能流动,以始终保持机构学术的活跃;第二、必须要提供足够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不限定具体研究方向,也没有经费、论文和项目的压力,一切费用,包括招收研究生的费用,都由中心提供;第三、要有最优秀的学生。

2009年4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据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原校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顾秉林回忆,根据最终商议后达成共识的章程,中心要遵循“精干、择优、流动”的原则和“创新、交叉、综合”的主导思想。

这是典型的普林斯顿高研院模式,也就是创始人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心中的“学人乐园”。他希望,在这个乐园里,最顶尖的科学家被邀请来此,“只是为了能够天马行空地自由思考宇宙、生命及其他一切命题。”

杨振宁逝世,一个正常的天才走了

朱邦芬还记得,来高研中心之前,聂华桐找他谈话,只说“你想研究什么都行”,还给了一大笔启动经费,直到最后也没有用完。

既然这种自由的模式是“跟着人走”,人才,尤其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人才,就成为中心发展的关键。

清华大学“姚班”的创办人姚期智最初是清华高研中心2004年引进的,当时,他正值学术盛年,且在美国事业发展稳定,突然回国,令很多人吃了一惊。实际上,这一切仅仅始于“一场简单而随意的饭局”。

朱邦芬回忆,当时,清华物理系举办“与大师面对面”系列讲座,他正担任物理系主任,请“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教授来给学生讲自己的学术人生。讲座结束后,他请姚先生吃饭,聂华桐作陪。三个人闲聊,姚期智说起夫人在香港,聂华桐开玩笑地说,既然你夫人在香港,你在美国,你们隔这么远,不如你到清华,至少和香港没有时差。姚期智笑笑,似有意动。当晚,聂华桐立刻向杨振宁汇报此事,“杨先生当场就决定,无论如何,想办法把姚期智留下来,全职进入高研中心。”

“杨先生当时说,他(姚)在普林斯顿的工资多少,我们这里给的完全match,差额从基金会里拿。”朱邦芬回忆说,“杨先生非常果断,而姚先生也很痛快地下了决心,因为杨先生是他从小的偶像,”朱邦芬形容道。

这里提到的基金会,是香港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和“清华大学北美基金会”。这也是参考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做法,为了保证学术的自由和独立,资金的独立和充足是首要的。高研中心成立后,杨振宁立刻开始筹款,他以个人名望和人脉在香港和北美分别注册了两个基金会,并带头捐款了100万美元。也是在杨振宁的劝说下,很多朋友也都捐了款,此外,他还把自己每年100万薪资的部分用于中心。据朱邦芬介绍,基金会运行良好,目前里面约有1500万元左右,这笔钱至少够中心维持约几十年,每年只需要动用少数本金,主要是给中心人员提供补贴或改善待遇。

2005年,中心又聘请“密码女王”王小云担任“杨振宁讲座教授”。王小云一直在山东大学,师承著名数学家潘承洞院士。当时,她的成果已经在国际上知名,只是密码学和中心其他的物理、数学等研究领域联系不大,“但杨振宁觉得她这个研究厉害,有前景,而且对国家有用,所以拍板把她招了进来。”朱邦芬说。这也是典型的“跟着人走”。

实际上,高研中心虽然不限制研究人员具体的研究方向,但在招聘人员时就大致限定了研究领域,杨振宁先生定了“大的方向”:一是不做实验,只做理论研究,这点和普林斯顿一致。朱邦芬指出,做实验还需要场地和设备,现有的经费将远远不够,高研中心不是物理系,没必要“把摊子铺的这么大”,要有自己的纯学术定位;二是不招聘粒子物理和核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重点发展凝聚态物理。目前,中心有六个方向,除了凝聚态以外,还有冷原子物理、生物物理、理论计算机,天体物理和数学,其中凝聚态物理方向的研究人员最多。

杨振宁一贯的看法,是在当下这个历史阶段,高能物理至少在几十年内不会出现突破性的成果。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说过一句话,party isover,翻译成中文是“盛宴已过”。2016年,关于大对撞机的讨论让他的这一观点再次引发大范围争议。近几年,在各种不同的公开场合,不断有人反复问他,是否改变了这一看法,他给出的答案总是斩钉截铁的否定。但这不只限于学术上的争议,在清华园,他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高研中心和物理系的发展。他认为,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应该将重点投向更有前景的领域,比如凝聚态物理。

在朱邦芬看来,杨振宁在招人上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看他的学术成果和发展潜力,二是研究方向。“杨先生很重方向,他特别主张你在一个新的领域刚开始的时候就进入,这样比较容易出重要成果。”他说。

清华大学前任校长陈吉宁曾评价:“在杨振宁推动下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不仅在学术前沿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朱邦芬认为,杨振宁对清华体制最重要的贡献,是“最早为清华建立了一个学术特区”,“这个特区对清华后来的很多改革,包括制度改革和人事改革等,都起到了先行者的作用。”

杨振宁逝世,一个正常的天才走了

一个“正常的天才”

所有人都公认,杨振宁是个天才。

杨振宁12岁时,他的父亲杨武之就认为他“似有异禀”。在他35岁时,因为和李政道合作发现“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此时距他们二人发表相关论文才过去了一年。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非阿贝尔规范场论)启发了高能物理的“标准模型”,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成就之一。2012年,在杨振宁的90岁寿辰上,清华大学送了他一个黑色大理石立方体作为生日礼物,上面一共刻有他在物理学4个领域的13项重要贡献,包括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和场论。

但在朱邦芬眼中,杨振宁是个天才,却没有一些天才常有的脾气或傲慢。他待人接物非常平等,很有君子之风。2000年,有一次杨振宁请他和妻子吃饭,饭后送他们回家,停下车后,主动下车,给他妻子开了车门。

朱邦芬去清华前,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所长黄昆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的老同学,两人关系密切。“在杨先生回国前,我和他的私人接触不多,但经常听黄昆说起杨振宁。黄先生说杨振宁是个最正常的天才,这句话给我印象非常深,此后许多年,随着我和杨先生更多私下里的接触,我对这句话越来越有体会。”朱邦芬感慨道。

晚年的杨振宁,仍保持着对世界旺盛的好奇心,朱邦芬和他一起聊天,他对各种事情都好奇,会不停地提问,不仅是关于物理,社会、政治、经济无所不包。

杨振宁和翁帆结婚后,有一个“杨-翁Studio”,他喜欢用镜头记录生活,两人出去旅游,朋友到家里做客,以及生活中遇到任何他觉得值得记录的事情,他都会自拍自剪,还要自己配乐。有一次,朱邦芬带两岁的小孙子去他家做客,他看小孩子不声不响但眼睛总在转着,于是拿起镜头,过几天,朱邦芬收到一张CD,里面是杨振宁为他小孙子拍摄的两分钟视频,其中很多特写镜头,“他能观察到非常细微之处,发现我小孙子的眼睛总是转来转去,那个神态我平时都没怎么注意到。”朱邦芬说。

杨振宁不仅能体察幽微之处,还能仰观宇宙之大。他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同事、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戴森曾写道:科学家有两种:一种像鸟,飞得很高,纵观全局;还有一种是青蛙,守住一个区域,比如井底或者池塘边,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做得很仔细。但杨振宁既是飞鸟,有大空间尺度的眼光,能够俯瞰很多事情,又很注重细节。

1929年,杨振宁住进清华园时才7岁,2003年,他再度住进清华园时,已经81岁。他的童年有8年在清华园度过,晚年则在同一个园子至今又“扎根”了18年。他人生的起点在清华的科学馆,这栋建于1918年的砖红色欧式小楼从正门进来,左手第三间,是他父亲杨武之曾经的办公室。现在,这里是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所在地。

2007年,高研院从理科楼搬过来时,杨振宁很高兴,这里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也见证了清华和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百年。

记者:霍思伊(huosiyi@chinanews.com.cn)

编辑:钱炜 杜玮

📸 王德茂记者 洪学智 摄
🧑🏽‍🍼 愿你霜雪不积心头纵览新闻见习记者朱荣琛 记者任利据大风新闻报道,山东临沂女子李秋(化名)摆脱赌徒前夫3年后,即将步入新的生活却惨遭前夫杀害,生命永远停留在了8月10日。8月14日,李秋的弟弟来先生着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姐姐的不幸遭遇。他称,8月10日晚,34岁的姐姐在家中,被前夫彭某鑫连捅数刀残忍杀害,11岁的外甥当时就在现场,“他当着自己儿子的面,杀害了我姐姐”。8月14日,记者从临沂市公安局罗庄分局了解到,犯罪嫌疑人彭某鑫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杨振宁逝世,一个正常的天才走了图片
域名停靠盘他下门APP下载-新兴应用引发的变来源:牛弹琴图为印度总理莫迪印度发飙了。美国和欧洲,你们完全说一套做一套。反正,特朗普最近瞄准了印度,各种侮辱、威胁与恐吓。刚看了下,8月4日,他又发推攻击印度,说:“印度不仅购买了大量俄罗斯石油,而且还将其中大部分石油,在公开市场上售卖,谋取暴利。”
📸 吕文达记者 郑义 摄
🇨🇵 三国大乔和小乔是怎么死的族谱网自8月9日王一凯失踪以来,大理连下了五天雨,湿冷的环境为秘境般的苍山更添一层迷雾。8月13日,在他失联五天后,王一凯于走失点一公里外被找到,但已无生命体征。据顶端新闻此前报道,今年8岁的王一凯患有自闭症。他在参加户外“独立营”时与队伍走散,于苍山小岑峰山脚区域失联。超过400名志愿者及搜救队员昼夜不停地在山间搜寻,却依然未能等到奇迹。
免费影视追剧合集下载-最全的免费追剧影视app大全-SNS游戏网浙江衢州一位网名为“只有馒头”的健身博主,因其自制的低卡减脂馒头突然走红,导致店铺订单暴增,甚至一天连续工作15小时仍供不应求。9月6日,当事人翁女士在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当被问到馒头相关问题下意识地回答:“不定做了,那个不好吃。”
亚洲无砖无线码(亚洲无砖无线码-科技的革新与发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金边9月2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驻柬埔寨记者 王岩)9月26日,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招待会。柬埔寨代理国家元首洪森、柬埔寨国会主席昆索达莉,中国驻柬大使汪文斌,各国驻柬外交使节,中资机构及在柬华侨华人等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叙友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