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中国选西班牙,如今高铁无法交付,这个欧洲小国后悔莫及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一个欧洲小国曾怀揣着用高铁撬动经济复苏的梦想,拿出6.1亿欧元的国家级项目向全球招标。
这场竞标中,一个是在全球110个国家留下亮眼成绩、报价优势显著的中国高铁。
另一个是技术有亮点但量产能力存疑的西班牙企业,这本该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竞争。
可最终的选择却让所有人瞠目结舌,这个国家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中国,转身拥抱西班牙。
造成这种反常的原因是什么,高铁项目彻底泡汤的代价对于这个国家来说是否有些过于残忍?
媒体报道截图
技术产能铸就标杆
中国高铁的硬实力,早已不是单一项目的成功,而是经过全球市场检验的综合能力体现。
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中国高铁用数十年时间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每一项技术突破和产能提升,都成为其征战国际市场的底气。
中国中车构建了全面且先进的技术体系,以固定双轨技术为核心,中国高铁实现了无人驾驶、磁轨制动等前沿功能。
行进中的高铁
相比之下,西班牙Talgo虽以可变轨转向架适配跨境运输为特色,但在核心技术的全面性上仍有差距。
中国高铁的动力系统采用双动力模式,即便在非电气化区域也能顺畅运行,这种强大的环境适配能力,在复杂地形项目中尤为关键。
雅安高铁的建设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条线路沿线穿越热带雨林气候区,不仅有大量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还面临地震和地面沉降的风险。
高铁生产车间
即便如此,中国建设者依然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工程,用实际行动印证了技术实力。
产能方面,中国中车更是占据绝对优势。
作为全球唯一年产能突破800列动车的整车企业,其生产能力足以应对大规模、短周期的订单需求。
反观西班牙Talgo,2022年全年产能仅20列左右,还需要兼顾西班牙国内及中东地区的订单,这为后续保加利亚项目的交付埋下了隐患。
国外行进的高铁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高铁的成功案例遍布全球。
                                            东南亚首条高速铁路雅万高铁,连接印尼雅加达和万隆,大幅缩短了两地通勤时间,成为区域交通升级的典范。
中老铁路跨越山川河流,不仅方便了沿线民众出行,更推动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
这些项目的成功,让中国高铁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认可,也彰显了其在技术、建设、运维等全产业链的综合实力。
高铁宣传照
政治裹挟下的选择
中国高铁的硬实力有目共睹,在保加利亚高铁招标中,其优势更是直观可见。
中车青岛四方给出的报价比保加利亚估算成本低46.7%,比西班牙Talgo低47.5%。
仅3.3亿欧元的报价,再加上15年的维保和员工培训服务,这样的条件足以让任何一个追求性价比的国家心动。
可就是这样一份诚意满满的方案,最终却未能打动保加利亚。
国外技术人员和高铁一起合影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欧盟的政治干预,2023年7月生效的欧盟《外国补贴条例》,成为了针对中国企业的工具。
该条例规定,若企业获得非欧盟政府超过400万欧元补贴,并参与欧盟超2.5亿欧元招标,需接受审查。
中国中车恰好触发了这一条款,欧盟随即以“价格过低、扭曲市场”为由,于2024年2月16日对中车发起深入调查。
欧盟委员会声称,中车获得中国政府17.5亿欧元支持,才得以报出低价,这种认定完全无视中国高铁的技术优势和成本控制能力。
西班牙Talgo长期依赖西班牙政府补贴,在欧洲内部并非完全自由竞争者,可欧盟对此却闭口不谈,反而对中车步步紧逼。
欧盟市场专员蒂埃里·布雷顿甚至在中车退出后沾沾自喜,称这证明了《外国补贴条例》的有效性。
作为欧盟成员国,保加利亚的招标决策深受欧盟影响,其高铁项目的部分资金来自欧盟补贴基金。
停靠的列车
在政治压力下,保加利亚只能选择妥协,放弃更优的中国方案,转而选择符合“欧盟标配”的西班牙Talgo。
欧盟中国商会的声明一针见血,指出此次事件已成为“欧盟威慑外企、排除市场竞争的新工具”。
这场本应基于技术和性价比的商业竞争,最终沦为了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保加利亚的选择,从一开始就偏离了理性轨道。
选择西班牙Talgo时,保加利亚或许期待着高铁网络尽快成型,可现实却给了这个国家沉重一击。
                                                国外技术师与列车合影
高铁梦想的破碎
项目推进过程中,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原本的发展蓝图逐渐化为泡影。
保加利亚自身地形相对复杂,这给高铁建设带来了天然的难度,而Talgo公司不仅未能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其自身产能不足的问题更是直接导致项目搁浅。
Talgo曾承诺在33个月内交付20列电动列车,但根据其2022年不足20列的年产能来看,即便全力生产,也难以完成订单。
签署合约画面
最终,Talgo明确表示无法按期交付,保加利亚只能在2024年4月下旬宣布取消整个高铁计划。
项目的取消,给保加利亚带来了多重打击,6.1亿欧元的项目预算未能发挥作用,前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付诸东流。
原本寄望于2027年前建成通车、带动国土南北通勤和欧洲运输走廊建设的愿景全部归零。
更严重的是,保加利亚的政策信用面临危机,重新招标不仅需要再耗费至少2年时间,还会因物价上涨导致项目开支翻倍。
民众对政府的决策能力产生质疑,国家经济复苏计划也因此陷入停滞。
反观各方参与方,中国中车虽退出了该项目,但并未影响其全球布局,依然在拉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稳步推进合作。
西班牙Talgo未承担实质损失,只是短暂露脸后便全身而退,欧盟所谓的“制度有效性”,最终只留下了项目失败的尴尬结局。
保加利亚成为了这场政治博弈中唯一的输家,用国家发展机遇为欧盟的地缘战略买单。
中国中车虽退出了该项目,但并未影响其全球布局
结语
国际贸易合作的本质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应成为地缘政治的博弈场。
当政治偏见凌驾于技术实力和市场规律之上,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唯有摒弃偏见、尊重市场、坚守公平合作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
未来,希望国际社会能从这场高铁项目的波折中吸取教训,让贸易合作回归本质,让技术和实力成为合作选择的唯一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