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翻脸不认人,扬言搞垮俄经济,普京转头向中国送上大礼
特朗普突然翻脸不认人,扬言要再次制裁俄罗斯,普京却转头向中国送航空合作大礼,中俄合作能否成破局关键?
特朗普在白宫面对记者镜头时,又放出狠话——声称已准备好对俄罗斯实施“第二阶段制裁”。可当记者追问具体要怎么制裁、什么时候动手,他却语焉不详,只丢下一句肯定的回应,再无下文。
特朗普称准备对俄实施新制裁
这戏码是不是有点眼熟?就在上个月,特朗普和普京在阿拉斯加见面时,还气氛融洽,会后特朗普还以“谈得不错”为由,暂缓了对中国加征二级关税。普京当时也称赞会谈“及时且富有成效”。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还公开表示,现阶段不会对俄施加新制裁,理由是“避免影响谈判氛围”。可这才过了多久,特朗普就突然翻脸,扬言祭出更强硬的制裁手段,明显是冲着搞垮俄罗斯经济去的。
为什么变得这么快?表面看,是由乌克兰政府大楼首次遭袭事件直接引发,但明眼人都清楚,这背后其实是特朗普外交策略的又一次“战术转向”。
他原本想凭借强势斡旋迅速促成和谈,给自己加分,没想到冲突久拖不决。国内民众早已厌倦战争带来的沉重负担,反对派也纷纷指责他政策反复、让美国陷入泥潭。就连欧洲盟友也怨声载道,能源价格剧烈波动、对美信任持续下滑,让特朗普的领导能力备受质疑。
特朗普对俄乌冲突已经无计可施
此时此刻,他突然高调抛出“第二阶段制裁”,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转移国内矛盾,重塑自己“强硬领袖”的人设。

但俄罗斯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面对西方一波接一波的制裁,普京政府不但没有退缩,反而加速推进“向东看”战略,把目光牢牢锁定中国。
他此前为期四天的访华行程,正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外交出击,成果也远超外界预期。用多方媒体的话说,可谓是“满载而归”。
然而,就在美俄即将再次翻脸的时候,据《联合早报》报道,陪同普京访华的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返回后表示,俄方已准备好向中国,供应宽体客机所需的复合材料机翼,以及一款基于PD-35、推力高达26吨的重型航空发动机。
他强调,“买不买由中国决定”,俄罗斯不会干预中方的选择权。
俄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陪同普京访华
回过头看,原本俄方对出售PD-35或衍生型发动机,持谨慎态度,担心核心技术外流、丧失项目主导权。
但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切断了对俄高技术供应链,俄罗斯急需寻找新的市场与技术出路,而中国始终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俄方态度发生转变,主动向中国伸出合作橄榄枝。
而俄罗斯选择在此时,释放航空零部件的供应意愿,也与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密切相关。特朗普政府此前曾暗示,可能切断对中国航空发动机的供应,作为其在贸易和技术战中的筹码。
俄罗斯看准这一时机,希望在中国未来的客机产业链中抢占一席之地,尤其是瞄准中国巨大的民航发动机市场需求。
俄方此前不愿对华出售PD-35或衍生型发动机
而从更深层次看,俄罗斯此举也出于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近年来,西方持续制裁,使俄罗斯航空业面临严峻挑战。以MS-21客机项目为例,因无法获得西方零部件,项目推进严重受阻。
俄罗斯急需通过对外合作稳定产业发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中国不仅市场庞大,航空制造能力也在快速提升,与中方合作不仅能带来订单,也有助于俄罗斯获取技术反馈、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其在全球航空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不过,合作虽迎来新机遇,挑战依然不容忽视。俄罗斯民航工业整体实力有限,部分发动机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仍有待验证,其产能和长期供应能力也存在疑问。
长江1000A已进入适航取证阶段
而中国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国产航发研制稳步推进——长江1000A已进入适航取证阶段,长江-2000A等更大推力的发动机也在积极研发中。
因此,即便俄罗斯愿意提供PD-35衍生型号作为过渡方案,中国最终仍会坚持使用国产发动机。毕竟,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事关战略安全和产业链自主,中国不可能长期依赖外部供应。
不过俄方的合作倡议,在政治上无疑是向中国展示友好与信任,也为中俄高技术合作营造了良好氛围。但这项合作能否真正落地,取决于俄罗斯的技术实力、产品可靠性与供应稳定性,也与中国自主研发进度和国际局势演变密切相关。
说到底,特朗普的制裁大棒未必能压垮俄罗斯,反而可能加快中俄走近的步伐。而中国,正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沉着出牌、稳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