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两日磋商落幕,中方以四字定格成果。
美方亦赞达成“成功框架”。
这场耗时超五小时的博弈,谈及关税、稀土等议题,却对中国核心关切的问题绝口不提。
而看似以“谈妥”画上阶段性句号的谈判,却因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的一句话,让这场“成功”的谈判蒙上了一层阴影。
美财长接受采访
中国谈判
要理解这场谈判的分量与隐忧,得先回到谈判桌前的博弈细节里。
毕竟,大国之间的经贸磋商从来不是简单的讨价还价。
每一句表态的背后都藏着立场与诉求的交锋。
李成钢走出会场时,面对围上来的记者,用“初步共识”四个字概括了两天的谈判成果。
而几步之遥的美国财长贝森特表现得十分高兴,看来对此次的谈判结果十分满意。
相关报道截图
首日五个半小时的闭门会谈结束时,双方代表都面色凝重,没有接受任何采访。
直到次日上午续谈结束后,才先后召开记者会披露进展。
李成钢在通报时语气沉稳,他提到双方围绕出口管制、对等关税等多项议题展开了“充分且坦诚的沟通”。
经过紧张讨论形成了初步共识,下一步将各自履行程序。
而贝森特的表述则更为高调。
中方代表自信走出会场
他反复强调初步谈判的结果十分具有影响性,还特意补充了一个关键信息。
美方“不再考虑”对中国加征100%的关税。
最能体现谈判细节的,是美方两位代表的表态差异。
贝森特作为财长,更侧重谈判的政治意义,全程围绕“为中美高层会晤铺路”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李成钢在通报中特意点破了谈判的真实状态:“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这句话道尽了谈判桌上的博弈张力。
据知情人士透露,仅稀土贸易这一项议题,双方就僵持了近一个小时。
美方希望中方放宽稀土出口管制,以满足其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的需求。
中方则明确表示,稀土管控是出于资源保护和国家安全的正当举措,合规合理,绝不会因为美方的需求就无底线放开。
最终双方达成的共识—扩大稀土贸易的可能性”,既回应了美方关切,又守住了中方底线。
就在外界以为这场“双赢”的谈判会让中美关系迎来缓和契机时。
格里尔接受采访时的一番话,却暴露了双方最核心的分歧。
中美国旗 资料图
核心问题
当被问及会谈是否涉及台湾问题时,格里尔直言“一次都没提”,还强调“台湾问题绝对不会纳入贸易谈判之中”。
这番话看似是在划清经贸与政治的界限,实则是刻意回避中方的核心关切。
台湾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政治议题,而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红线,更是影响两国各领域合作的基础性问题。
格里尔的表态,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逻辑漏洞。
外网报道截图
贸易谈判固然以经贸议题为核心,但大国之间的谈判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论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美方刻意将台湾问题排除在谈判之外。
本质上是想“既要经贸利益,又不愿回应中方核心关切”,这种“两头占”的心态,只会为后续合作埋下隐患。
美方之所以在谈判中展现出“强硬中带缓和”的矛盾姿态,根源在于其被动的处境。
近年来美方对华采取的“极限施压”策略并未奏效,制裁中企、推行301条款等举措反而让美国本土企业承受了高额成本。
美国总统特朗普
特朗普政府迫切需要一项经贸成果来提振国内支持率。
若此次谈判谈崩,不仅会加剧美国企业的困境,还会影响其在亚太区域的战略布局。
这也是贝森特和格里尔即便在部分议题上未能如愿,仍坚持宣称谈判“非常成功”的根本原因。
反观中方的立场,则始终保持着“有底线的灵活性”。
中方愿意就关税、贸易规模等议题与美方建设性探讨,但在台湾问题、稀土管控、出口管制等核心利益上,却寸步不让。
中方的谈判是有原则的”,任何脱离共识框架、损害中方利益的行为,都将导致贸易关系的波折。
但要实现真正的关系缓和,美方显然需要拿出更务实的态度。
格里尔声称“台湾问题不该纳入贸易谈判”,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
不是中方要把台湾问题塞进贸易谈判,而是美方的涉台立场直接影响着经贸合作的基础。
如果美方在台湾问题上持续采取模糊甚至挑衅的态度,即便达成了经贸框架,也难以真正落地执行。
中方已经多次明确,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处理不好,必然会累及包括经贸在内的各个领域合作。
大国之间的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妥协,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协商。
所谓“非常成功的框架”,若缺少了对核心关切的回应,终究只是空中楼阁。
中美之间的博弈 资料图
结语
中方用“初步共识”四个字概括的,不仅是经贸领域的阶段性成果,更是对“平等对话”的期待;
美方刻意回避的台湾问题,也不是靠一句“不纳入谈判”就能绕开的。
大国相处,求同存异是智慧,尊重核心关切是底线,唯有放下霸权思维,以坦诚的态度回应彼此关切,才能让和平交流的道路走得更稳、更远
这或许是这场谈判留给世界最重要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