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斩获45亿大单,20架大飞机将飞往海外,美国想拦都拦不住
中国的“大飞机”再次斩获45亿大单,用实力证明了美国试图卡我们脖子的尝试,全都是白费力气。
近日,中柬签署了一份合作谅解备忘录,柬方计划采购20架C909飞机(其中10架为确认订单,10架为意向订单),为中国商飞送来了一份价值约45亿元的大单。再结合此前美方叫嚣要阻碍中国商飞发展,先是断供发动机,随后又立马恢复供应的闹剧,让人不得不感慨,中国的实力进步体现在方方面面,美国再想“卡脖子”,已经没那么简单了。
图为C909
C909飞向东南亚:中国商飞“走出去”
柬埔寨国家航空一次性签下20架C909的订单,看似是一笔普通的商业交易,实则放在中国商飞的发展脉络里看,这一步的分量,远超订单本身——它标志着中国自主研发的支线客机,终于开始被国际市场更广泛的认可了。
先从商业逻辑想,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商飞来说,稳定的订单是维持生产链运转的“血液”。
20架飞机的采购量虽然算不上是举足轻重,但也意味着后续的研发投入也有了持续的支撑。
更重要的是,柬埔寨的选择自带“背书效应”,作为东盟成员国,柬埔寨的航空市场环境复杂:高温高湿的热带气候、多山的高原机场、相对有限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支线客机的“试金石”。
如果C909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稳定运行,其他东盟国家选机时自然会多一分信任——毕竟“小国试错成本高,选对了才能省心”。
C909飞机是我国商飞的“开山之作”
此前,C909也曾出口老挝、印尼,与之相比,这次和柬埔寨的合作,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合作模式的升级。
以往中国飞机“出海”,更多是“卖飞机”的单一交易;这次不一样,中柬明确要围绕“运营保障、产业培育”展开协作。
什么意思?往小了说,可能是帮柬埔寨培训飞行员、建维修中心、提供航材储备;往大了说,是把中国民航的全套服务体系“打包”输出。
这就像手机厂商不仅卖手机,还提供系统更新、线下维修网点——用户用着省心,厂商也能通过后续服务持续赚钱。
对商飞来说,这种模式能把单一的“产品销售”变成“生态绑定”,只要柬埔寨的运营网络运转起来,市场自然会被带起来,更多的订单也就不是问题了。
C909为C919的研制铺平道路
中国商飞的“韧性”,美国严重低估了
这次合作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这些年,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围堵”成了常态,航空领域更是重点。
从暂停部分技术许可到审查出口,美国想通过“卡脖子”延缓C919、C909的发展,但现实是,这些动作没挡住商飞的脚步。
首先是“底子厚”,C909作为支线客机,早在2016年就首航了,这些年在国内支线市场摸爬滚打,积累了大量运营数据。
它的很多核心技术(比如飞控、航电)早就实现了国产化,对美国技术的依赖本来就有限。
其次是“市场硬”,航空业是最务实的行业之一,航司选飞机,第一看能不能安全飞、第二看飞起来划不划算、第三看售后能不能跟上。
C909针对热带高原做了优化,推重比高,维护成本低,这些优势是实打实的,柬埔寨选它,不仅是因为“政治示好”,而是算过账:买这飞机能赚钱,能满足航线需求,出了问题还有中国商飞的技术团队兜底。
更关键的是,和美西方国家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对于对方制裁限制我们的套路,中方早已心知肚明,C909、C919虽然在用部分进口发动机,但国产长江-1000A的研发已经到了试飞阶段,据说核心指标接近国际水平。
因此,美国就算在供应问题上动手脚,中国商飞也有底气——国产发动机迟早能顶上,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才是真正的韧性来源。
中国发动机正在加速测验

中柬合作,对东盟意义重大
最后,中柬签的这笔C909订单,表面是“飞机买卖”,往深了看,是中国和东盟深化合作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对柬埔寨来说,这是国家航空产业的“升级跳板”,柬埔寨的民航业起步晚,机队老旧,国际航线有限。
引进20架C909,相当于一下子有了现代化的支线机队,能把国内的小城市和首都金边连起来,还能开通更多去周边国家的航线。
更重要的是,和中国商飞的合作不是“一锤子买卖”——从飞行员培训到维修中心建设,柬埔寨能借这个机会培养自己的航空人才,建立本土的航空产业体系。这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比单纯买几架飞机更有价值。
对东盟整体而言,这是区域航空市场的“鲶鱼效应”,长期以来,波音、空客几乎垄断了客机市场,支线领域也被欧美厂商占据。
C909的成功入驻,相当于在“垄断蛋糕”上切了一刀,如果柬埔寨的C909运营得好,更多的东盟国家很可能跟进——毕竟谁不想有个性价比更高、适配性更强的选择?
从更大的战略视角看,这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体化”成果。
这些年,“一带一路”建了很多铁路、港口,但航空领域的合作一直是个短板——毕竟航空业门槛高、技术复杂。
中柬的C909合作,正好补上了这块短板,它不是简单的“中国输出产品”,而是“中国输出能力”:通过合作,柬埔寨的航空水平提升了,中国商飞的市场扩大了,双方的需求都满足了。
这种“双赢”模式,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能让更多国家看到“一带一路”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