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争部长回应九三阅兵: “我们要求通话!”

原创 沈逸 观察者网底线思维 上海
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期的《逸语道破》。今天我们聊一聊中美国防部长近期的通话。现在美方的职务名称是“战争部长”,听起来有点别扭——中方是国防部长,美方是战争部长。
2025年9月9日晚,中国国防部长董军应约与美方通话。这次通话是应美方邀请,中方接受并参与。根据中国国防部发布的消息,双方进行了坦诚、务实、建设性的对话。新华社报道称,董军在讲话中强调,应以两国元首共识为基础,构建平等尊重、和平共处、稳定正向的两军关系。这可以说是为两军关系确立了三个指导原则或目标,并重申不冲突、不对抗是双方共识,更是一条底线。
五角大楼通过发言人肖恩·帕内尔表示,此次通话坦率且具有建设性。美方主动表明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也不谋求政权更迭或对华实施“卡脖子”式压制。但同时,根据路透社及美国国防部原文,美方也强调在太平洋及亚太地区拥有重要利益,并将坚决维护这些利益。
这次高层对话发生在九三阅兵之后。可以这样理解,美方新任战争部长赫格塞思、国务卿鲁比奥等特朗普安全团队核心成员,在观看阅兵后对中国作出了回应。九三阅兵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次清晰的信号传递。美方接收到了信号,并未否认或无视,也没有采取军事施压,而是主动通话沟通,这种互动方式值得关注。
9月9日,美国战争部长皮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与中国国防部长董军通过视频举行了会谈 路透社
从互动中可以看出,中方首先展现出战略自信,坚持不冲突、不对抗,明确指出这不仅是两军共识,更是底线。同时强调应从军事战略角度校正双方认知,推动中美关系向稳定、正向发展。中方的自信体现在明确告诉美方:当前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已发生变化,美方的战略需相应调整,而认知校准是第一步。
其次,中方立场鲜明,强调核心利益不容侵犯。什么是核心利益?中国实现完全统一,董军表示是无法阻挡的历史大事。任何“以武助独”、“以台制华”的企图都必将失败。这意味着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动作注定失败。中方提醒美方应认清现实、尽早改弦更张。
在南海问题上,中方表明愿与域内国家合作。请注意,美国不是域内国家,而是域外国家,却正在煽风点火。中方也点名批评了个别域内国家的侵权挑衅行为,虽然未直接指名,但菲律宾显然被隐含其中。中方态度明确:不寻求在南海称霸,但南海问题应由域内国家共同解决,反对域外势力侵权挑衅。中国愿承担起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关键责任,并罕见地明确向美方表示,一切对华遏制、威慑和干涉都是无效和行不通的。
中方希望美方早日找到新的对策,这一立场鲜明、自信,同时也强调秉持开放态度,保持沟通交往,为两军关系增添积极因素和实质内容,为中美关系注入更多确定性。这体现了中国基于实力的战略自信,以及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与格局。
从美方来看,态度则比较微妙。视频显示,赫格塞思在通话中表情拘束、紧张,一方面赫格塞思出身排长,缺乏这种高级别战略对话的经验,另一方面恐怕也反映出九三阅兵传递出的信号所带来的心理震慑,这个后劲仍在“赫排长”的心中回荡。
美方释放的信号也颇为值得玩味。
首先,姿态明显放软,主动表示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也不意图推动“政权更迭”。按照美国媒体的解读,与美国国内那些明确将中国视为头号敌人、煽动对抗的对华鹰派相比,赫格塞思的发言堪称相当保守和克制。可以说,面对实力,再癫狂的思想也会沉淀下来;再浑浊的眼神也会变得清晰起来。
但美方嘴上仍不放松,坚持强调在亚太地区拥有“重要利益”,将坚定维护这些利益,并将该地区视为战略优先方向。换言之,美方仍会继续“搞事”:一边沟通、一边管控,却不会放弃任何“扇阴风、点鬼火”的机会,甚至在必要时直接介入。这番话可理解为,美方仍在竭力维持其作为霸权国家的体面。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在美方的通话稿中,完全没有提到“台湾”二字,以往那些坚持错误立场和政策的老调重弹也没有出现。这究竟意味着美方对台策略调整的开始,还是仅属短期战术回避——比如暂避锋芒、以待日后?目前仍有待观察,但这一细节无疑非常重要。
总体来看,此次通话可被视为九三阅兵之后,美方对中国传递出的战略信号的一次明确回应。他们清楚地看到了中国军事实力的显著提升,包括不仅限于:完整的三位一体核武库、具备全球覆盖能力且解决战备问题的东风-5C洲际导弹、已投入实战应用的无人作战系统、高超音速武器与反无人机体系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的东风-5C洲际战略核导弹
简而言之,美方见证了一个兼具美国曾构想的“未来战斗系统”(FCS)和2023年“复制者计划”特点的中国版实战化体系。该系统无论在核力量还是常规战力层面,都有效抵消了美国的优势,形成战略威慑。正因如此,才有了这次通话——中国通过阅兵的系统性实力展示,明显降低了美方进行战略冒险与军事投机的冲动,为中美关系迈向新阶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稳定基础。
从欧美媒体第一时间对通话的解读来看,大致可总结出三方面信息:
第一,中国展现出日益增强的战略自信。无论是通话中提出“中国完全统一是无法阻挡的历史大事”这一新表述,还是阅兵所展示的装备实力与整体筹划执行能力——本质上是一场实战化演练——都极大增强了中国的底气,使外部世界、尤其是视中国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的美国,清晰感知到中方的自信。
第二,在新的实力对比下,中美两国、两军关系正在步入一种“新常态”。中方会更坦率地亮明实力、说清底线:台湾问题不容干涉,南海稳定必须维护,任何遏制、威慑或干涉企图都将被有效反制。同时中方也明确表示,在核心利益之外,愿与美方保持沟通交流,为双边关系增加确定性,不会主动挑起事端。

第三,中美两军关系在整体双边结构中的角色可能发生微妙转变。以往常说中美关系“压舱石”是经贸,而现在也许正进入一个以实力对比为基础、两军关系成为战略稳定“新压舱石”的阶段。双方将以更负责任的态度校准认知——基于军事实力的新现实,重新定位两军关系,进而为两国关系奠定更平稳的底层逻辑,确保整体结构稳定向上。
总体来看,通过此次对话,中美双方都在努力构建更可靠、稳定的战略关系。中方通过阅兵展示决心与能力,美方则以理性沟通回应——尽管曾有不良记录和出尔反尔的行为,中方仍愿保持对话、设置稳定机制。即便在反制错误策略的同时,中国仍保留了沟通渠道,展现出建设性姿态。
这一切都预示着一个全新开端:在九三阅兵之后,也许比预期更快,中美关系有望在新的实力基础上,步入全新发展轨道,呈现全新态势。这对中美两国、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体系而言,都是一个增强稳定与确定性的积极信号。
延伸阅读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吴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受邀观礼的台湾海军前舰长吕礼诗6日接受了《环球时报》的专访。他说,出席九三阅兵既是为了缅怀先烈,也是想告慰他们:这盛世,如他们所愿。
9月3日,受邀嘉宾观看阅兵方队(视觉中国)
中国的付出得到普遍肯定
环球时报:你是什么时候接到邀请的?当时是什么感受?
吕礼诗:我在7月就接到邀请了。之前有人问我,我只说很想前往,但以为不可能。那时候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参加这样的阅兵仪式,不是举手就能去的”。所以真收到邀请时,我非常意外,但更多的是感到很荣幸,我不过是亿万中国人之一,能够参与盛会的人非常有限。我有这个荣幸获得邀请,非常高兴。
环球时报:现场观看阅兵,对你来说最震撼的是什么?
吕礼诗:对我来说,最震撼的就是看到天安门城楼上全球南方主要国家领导人几乎都到场。中国这些年来在外交方面,无论是上合组织、金砖国家还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都在积极地为全球南方国家找出路。这些国家来参与这个盛会,甚至印尼总统普拉博沃暂时放下国内事务,不辞辛劳地在9月3日清晨抵达中国。之前,日本曾千方百计阻挠一些国家不要出席中国人民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显然并不成功。这也证明中国的付出得到全球南方国家的普遍肯定。中国维护以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为原则建立的国际秩序,获得大家一致认可。
环球时报:这是你第一次出席大陆的阅兵仪式吗?出席九三阅兵,对你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
吕礼诗:是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台湾一些人,包括极少数“台独”分子,对九三阅兵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个活动并不像他们讲的那样“用枪杆子来纪念”。大陆通过这样的活动,告慰抗日战争14年中为国家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的前辈,他们当初对于国家的付出,山河记得,我们也记得。这也是我决定参加纪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台湾前舰长吕礼诗观礼九三阅兵:勇者无惧,在做中国人该做的事(来源:国际在线)
现代战争真正的作战核心
环球时报:阅兵展示的装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吕礼诗:我感兴趣的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很多人提到的往往是“大国重器”,包括从东风-41“跳号”到东风-61的陆基洲际导弹、三位一体的核打击力量以及各式造型的“忠诚僚机”等。这些当然非常引人注目,但现在的作战形态、如何建立新质战斗力,才是我最感兴趣的。
新质战斗力的组合最重要的是数据收集,然后通过算法以及算力协助指挥官作出正确决策。这也就是九三阅兵展示的信息作战群部分,它又分成网络空间部队方队和信息支援部队方队。从各种天线和已经列装部队的装备,我们可以看到解放军对多域甚至全域战争所进行的准备。所谓“全域”,指的是陆海空、空间、网络和电磁频谱。
信息支援部队和网络作战部队,才是现代战争真正的作战核心,即如何通过这些装备,争取到相对的资讯优势。我们能在交战中掌握较为完整的信息,让战争的迷雾弥漫在对方的战场,让对手不能完全了解实际交战状况,从而处于挨打局面。
当然“大国重器”部分,我们也在九三阅兵上看到非常多的突破。从鹰击-12到鹰击-18,我们一直以为“缺号”可能是因为研究还没有成功,或者在测试之中。现在才知道,其实是我们了解得太少。这一次阅兵几乎把所有的型号都补上,让我觉得非常讶异。
台退役舰长吕礼诗回台后盛赞九三阅兵:眼眶里头都是泪啊(来源:环球网资讯)
环球时报:你心里有没有暗暗和台军的装备进行对比?
吕礼诗:我讲一句很多台湾人不愿意面对的话:其实我们没得可比。早在2013年,两岸海空实力就已经出现严重倾斜。最近几年,美国对台湾不太输出武器平台,卖的基本都是单兵装备,如“毒刺”防空导弹和“标枪”反装甲导弹。这些只是实施近距离对抗的武器,对整个战场无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至于台湾买这么多的装备,为什么最先获得的是M1A2T,是因为购买的地区少。大家深知就现在的作战形态,这些装备虽不能说大而无当,但在战场上取得的优势极为有限。再说台湾买的“海马斯”火箭弹,2023年的美菲“肩并肩”军演,当时在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眼前一共发射了6枚,无一命中,这些装备的宣传远大于它的实际效能。此外,台湾还买了F-16V战斗机,这是特朗普总统第一任期内通过的对台军售,到现在已经过去超过4年,台湾一架都没有取得,但是钱已经付了大半。
现在的作战是体系化作战,从九三阅兵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解放军载人装备的体系化,还看到无人装备的体系化,甚至连无人机都已进入第六代。反观台湾社会,发展了多年的“腾云”无人机,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办法列装部队。所以,台湾要实事求是,不要自我欺骗。
这些装备是为捍卫和平
环球时报:民进党当局禁止台湾各界人士出席九三阅兵等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你此次出席,回到岛内会否面对不同的声音?
吕礼诗:我们遭到非常多的压力、网暴,甚至台当局扬言惩罚。包括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台大教授苑举正,以及我个人,他们都试图阻止出席,但徒劳无功。就我个人而言,参加九三阅兵及相关纪念活动并没有违反台湾任何规定,那些人不过是想要给我们的心理造成压力。
但就像我刚刚讲到的,我们出席活动是表达身为中国人对于先辈的悼念,告诉他们“这盛世中国,如你所愿”。身为中国人,相对于先辈为了国家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我们所遭遇的压力和网暴都算不上什么。我同时想说明的一点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这个名称取得好,它涵盖了全中国人民。
环球时报:有岛内舆论认为,九三阅兵展示的一些装备是针对“台独”分子的。你对此怎么看?
吕礼诗:对于那些数典忘祖的人,我们要用全中国人民的力量去唾弃他们。阅兵展示的不少装备,射程都超过1.2万公里。应对台湾,怎么会用上这些装备呢?这不是“威慑”台湾,相反是大陆追求和平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追求和平就要准备战争,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这些国家觊觎中国的自然资源和充沛人力。阅兵展示的装备,就是告诉霸权国家、军国主义或法西斯国家,中国的国力足以确保现在的经济成果,中国已经不是19世纪40年代的那个中国,彻底断了他们的野心。从这个角度讲,这些装备不是针对台湾使用的。
我再举个例子,之前汤加发生复合型灾难,解放军投入了运-20和071型综合登陆舰,以最快的速度前往驰援,第一时间提供了非常多的救灾物资和医疗物品。后续大家都猜测,071综合登陆舰前往汤加带着什么样的军事装备,结果载的是重建所需的各式器具。
这就是中国为捍卫整个地区和平所付出的努力,在今年缅甸地震中同样如此。这告诉大家,中国崛起从来不像霸权国家那样通过武力去侵占他人,而是作为地区最重要的和平基石。
赖清德支持率只会更低
环球时报:在民进党“大罢免”大失败之后,你觉得岛内的政治氛围发生了哪些变化?
吕礼诗:最大变化是促使民进党一些人开始进行检讨与思考。他们之前一再以为自己胜利在望,结果看到的是“大罢免”大失败。他们已经离台湾人民太远了,以为靠着行政权力可以迫使其他政党屈服,但台湾人民用选票作出了选择。票开出来的时候,他们才发现自己才是少数。
虽然赖清德当局进行了局部改组,但他们对于权力的追求仍然不遗余力。之前嘉义和台南发生风灾,他们并没有积极救灾,反而瞄向明年的“九合一”选举。这表明他们的心中并不照顾台湾人民的生活,但是不照顾人民,即使再选举,也会遭到唾弃。赖清德的支持率现在创新低,一般舆论认为还会更低。他只追求“抗中保台”,对于抗战胜利以及即将到来的台湾光复节这些值得纪念的节日,赖清德却称台湾应该“脱中入北”,甚至沿用“终战日”,而“终战”是战败的日本的说法。
站在中国的立场,我们是历经了14年的浴血奋战好不容易才取得成功,当然是抗战胜利,怎么能说成“终战”呢?只要是有良知和血性的人都知道,他这样只不过是追求所谓“台独金孙”的自我定位,而这违背了多数台湾人的意愿。我认为他的支持率只会更低,没有任何回升的可能性。
环球时报:今年不仅是抗战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你如何理解台湾光复和祖国抗战的关系?
吕礼诗:从《开罗宣言》到《波茨坦公告》,中国一直要求收回被《马关条约》割让出去的台湾和澎湖列岛。如果没有抗战胜利,台湾现在还是殖民地,台湾人还在过着亡国奴的日子。所以,台湾光复和中国抗战是密切相连的。如果没有抗战胜利,台湾就无法光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