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承诺”果然靠不住,停火后不到24小时,悍然对邻国发动空袭,给特朗普出了道难题。
以色列这边刚刚宣布加沙地带的停火协议生效,那边紧接着就对邻国黎巴嫩发动了猛烈的空袭,声称黎真主党的行动方式“对黎巴嫩平民造成威胁”。一边答应停火,一边挑起争端,以色列给出的承诺可以说毫无价值。更讽刺的是,特朗普还宣布要前往中东,为加沙停火协议举行纪念活动,现在看来以色列恐怕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因为当前的冲突随时有再度爆发的风险。
内塔尼亚胡的表态意味着停火十分脆弱
巴以冲突没有赢家,以军还要继续打下去
长达两年的巴以冲突暂时告一段落,以军答应撤军,哈马斯组织同意放人,双方都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但这场冲突没有任何所谓的“赢家”。
从表面看,以色列通过两年战争重创了哈马斯,占领了加沙大片领土,削弱了伊朗领导的“抵抗之弧”联盟,让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巴沙尔政权、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等势力遭受不同程度的打击。
然而,这种“胜利”是极其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
首先,以色列的军事胜利并未转化为政治或道义上的成功,尽管以军消灭了大量哈马斯成员,但未能彻底清除该组织,这恰恰是以色列发动战争的核心目标之一。
更致命的是,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因战争中造成无数的平民伤亡和对加沙的长期封锁而严重受损,两年战火导致超过6.7万巴勒斯坦人死亡,加沙几乎化为废墟。
以色列并未真正实现目标 资料图
结果就是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孤立日益加深,甚至连传统盟友也将对内塔尼亚胡政府的不满公开化。
其次,哈马斯虽然军事上溃败,但政治上并未被彻底消灭,哈马斯最终坐上谈判桌,证明其仍是巴勒斯坦政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同时这也意味着哈马斯虽被迫做出让步,但若未来以色列继续施压,其残存力量仍可能成为新的抵抗核心。
再者,中东地区的动荡并未结束,反而更加复杂,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伊朗的冲突仍在持续,以色列的强硬政策不仅未能消除威胁,反而增加了自身的“安全风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特朗普政府虽然仍在无底线地包庇以色列,但以色列的强硬立场也让美国的中东政策陷入被动。
说到底,以色列的“赢”是局部的、暂时的,而代价是国际孤立、国内政治压力和地区局势的长期不稳定。
以色列在加沙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资料图
停火十分脆弱,战火随时重燃
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推断出另一个结论:尽管第一阶段加沙停火协议已生效,以军开始撤出部分区域,巴勒斯坦人陆续返回家园,但停火的稳定性极低,随时可能崩溃。
一方面,核心矛盾并未解决,以色列的目标不仅是短期停火,而是彻底解除哈马斯武装,并建立一个完全排除哈马斯的加沙政权。
然而,哈马斯不可能接受放弃武装和未来政治参与的要求,否则就等于自我毁灭。
以色列的最终目标与哈马斯的生存需求直接冲突,这意味着停火只是暂时休战,而非长久和平。
另一方面,以色列的强硬立场可能随时打破停火,内塔尼亚胡明确表示,以军将继续驻留加沙,以确保该地区非军事化,并“用强硬方式”达成目标。
如果未来谈判陷入僵局,或哈马斯拒绝进一步让步,以色列很可能再次发动军事行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以色列政府似乎并不认为这是一场“失败”的战争,甚至认为从中得到了“好处”,其“军事冒险”的本色,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就导致中东地区冲突的外溢风险仍然存在,以色列近期空袭黎巴嫩真主党,指控其重建“恐怖基础设施”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引发下一场冲突的导火索。
加沙的难民们 资料图
以色列若出尔反尔,给特朗普出了道难题
对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以色列要继续打下去,就必须把美国拉下水,而这恰恰是当前特朗普政府最抵触,极力试图避免的事情。
特别是特朗普政府还在加沙停火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期望借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然而,如果以色列再次违背停火协议、重启大规模军事行动,且不说本就希望渺茫的2026年和平奖要和特朗普失之交臂,还将直接冲击美国的战略布局,让其陷入两难。
首先,特朗普将面临“和平承诺”破产的尴尬,他多次声称自己在推动停火,并施压内塔尼亚胡尽快达成协议。
如果以色列出尔反尔,战火重燃,特朗普将难以向国际社会自圆其说,更无法证明自己“解决了七场战争”的能力。
其次,美国的中东政策将再次陷入混乱,特朗普政府希望借停火稳定中东局势,减少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负担。
但如果以色列继续强硬,美国要么被迫施压以色列,要么放任冲突升级。
再者,特朗普的个人政治利益受损,他一直渴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认为自己在加沙问题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特朗普似乎要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了
如果停火失败,他的外交政绩将大打折扣,甚至成为政治对手攻击的把柄。
最后,以色列的不可预测性让美国难以掌控局势,内塔尼亚胡政府既依赖美国的支持,又不愿完全听从美国的指挥。
如果以色列再次单方面行动,特朗普将面临“保盟友”还是“保美国”的艰难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