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欧经贸真正的风险是“去合作”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围绕安世半导体事件、欧盟新型技术移交要求,以及英国对部分中国实体实施的单边制裁,欧洲对华政策再起波澜。中方一直保持明确的对欧合作立场,支持中欧企业在市场原则下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反对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反对以“提升竞争力”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当前,“安全例外”泛化、保护主义冲动加剧、市场原则被政治化叙事挤压,多边规则受到边缘化压力。欧洲更应该做的是保持政策定力,尊重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避免让政策的“任性”扰动本地区企业的商业布局与合规预期。
安世半导体控股有限公司大楼 网络图
欧洲产业发展的关键短板不在“是否足够安全”,而在“如何治理安全”。安世半导体事件充分暴露出,安全审查受美国“穿透规则”胁迫,没有“战略自主”可言,异化为准入后壁垒,打击的是中国企业,影响的是自身营商环境。把“准入许可”与“技术移交”捆绑,实质上是变相强制技术转让,既背离WTO规则,也与欧洲长期倡导的开放与创新叙事冲突。英国对华单边制裁属于“长臂管辖”,缺乏国际法基础,只会抬高合规不确定性与跨境经贸合作的制度性成本,既损伤监管的公信力,也影响企业的投资预期。
欧洲产业发展的真正动能在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其核心在于创新驱动的增长,而非壁垒保护的市场。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充分说明,在当前保护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最难能可贵的是对契约精神和经济规律的尊重,以及让技术持续进步。技术的进步需要稳定的制度预期、政策预期,而以“泛化的安全观”为由任意对市场进行干预,会让企业预期更悲观、让交易成本被抬高,最终削弱技术扩散与知识累积的速度,损害经济发展动能。技术的进步需要充分的市场竞争,而以“提升竞争力”为名的强制技术移交,挤压了企业研发的边际回报,扭曲了价格信号与资源配置,久而久之形成“低效率锁定”,削弱创新发展动能。技术的进步需要广泛的国际合作,欧洲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的进步,是跨学科、跨企业、跨边界的知识融合过程。只有在可预期的跨境合作中,知识扩散的速度才能提升,产业才能健康成长壮大。
中欧历来保持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双方在半导体、新能源、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减碳等领域的产业链供应链高度耦合,中欧企业在上下游紧密协作、利益交融。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高度震荡期,复苏艰难乏力,增长尤为艰难。中欧经贸合作真正的风险不是所谓的“相互依赖”,而是借“去风险”之名“去合作”甚至“去中国化”;欧洲的发展困局不在守规守约,而在于任性设限、借“去风险”之名设置壁垒。目前,企业最渴望的是确定性,市场最希望的是积极的预期,政策最关键的是稳定的边界。欧洲需要把安全边界讲清楚、把程序规则摆明白,只有这样,合作才存在可操作的框架,竞争也才能回到公平的赛道,企业也才能拥有发展的空间。
总而言之,欧方应当把“安全焦虑”的冲动化为“有理有据、有节有度”的制度对话,为长期共赢放下短期拉锯。中方的政策意图一以贯之:愿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在法治与规则的框架内化解分歧。对于不合规的做法,中方有足够的能力与意志予以对等回应;对于建设性的合作,中方同样有充分的诚意与空间积极对接。越早回归“真正的多边主义”,中欧合作的空间就越大,欧洲产业的韧性就越足,全球市场的信心才会越强。
历史经验反复表明:以规则为纲、以多边为本、以合作为先的政策组合,才能穿越周期、稳住预期、赢得未来。只要本着开放姿态谈问题、以专业方式解分歧、用制度工具凝聚共识,中欧完全有能力把这段关系从争议的边缘拉回理性的中心,让“以多边规则为锚,以合作为主基调”不止于宣示,而是成为可以被感知、可以被兑现的制度现实。
延伸阅读
荷兰:针对安世半导体的决策纯属巧合 不是美国让干的
七十余载,有些深植于骨子里的本质从未改变——面对中国科技的强势崛起,一些西方国家潜藏的强盗底色,正愈发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眼前。

近期,中国半导体领军企业闻泰科技遭遇跨国监管重大挑战,其旗下总部位于荷兰的核心资产安世半导体(Nexperia),因荷兰政府一纸指令,自9月30日起,其资产、知识产权等调整被冻结一年。
从时间节点来看,这一系列操作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掠夺”:美国和荷兰在芯片行业出口管制领域素来合作密切。就在荷兰政府采取行动的前一天,当地时间9月29日,美国政府刚发布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实体清单”、持股超50%的闻泰科技子公司,追加同等力度的出口管制。
英国《金融时报》也注意到,荷兰政府的行动“紧随美方其后”;美媒彭博社进一步指出,特朗普政府在荷兰之前刚刚扩大制裁范围,此举凸显出对敏感行业中资企业正面临日益严苛的审查。
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其获取的一份会议录音显示,闻泰科技一名高管曾在周日与投资者的电话会议中直言,荷兰政府的指令是以美国新规为借口,实则是为了夺取控制权。
报道称,这名高管当时对投资者说,“荷兰经济事务部显然是跟在美国政府身后的一只温顺绵羊。”
对此,荷兰经济事务部的一名发言人辩解称,美国并未参与荷兰针对安世半导体的决策。路透社还提到,该发言人宣称,此次行动的时机“纯属巧合”。
《华尔街日报》还指出,荷兰政府在周末声明中声称,其采取行动的原因之一,是安世内部存在所谓“严重的治理缺陷与问题行为”。但荷方并未对此给出任何细节说明,上述发言人也拒绝就此置评。
半导体洁净厂房内部
公开资料显示,安世半导体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是闻泰科技核心半导体业务基础,专注分立器件与逻辑器件。其前身是恩智浦半导体的一个部门,2017年独立运营,2019年被闻泰科技全资收购,现为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2024年,安世半导体收入规模约147亿元,约占闻泰科技当年总营收的六分之一。
当地时间12日,荷兰经济事务部在一份声明中声称,这是该国政府首次启用《商品供应法》(Goods Availability Act),原因是“荷兰及欧洲本土关键技术知识与能力的连续性和安全性面临威胁”。
声明辩称,“该决定旨在防范一种风险,即紧急情况下,安世半导体生产的产品(成品及半成品)可能无法供应,相关产品包括用于欧洲汽车行业和消费电子领域的芯片等。”

闻泰方面对媒体强调,荷兰政府的指令以所谓“保障供应链安全”为由,但公司认为,该指令的范围之广、限制之严,已远超常规风险管控,是对一家正常经营的企业实施了严重不合理的外部接管。
安世半导体园区
闻泰科技12日晚发表声明严正指出,荷兰政府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闻泰科技对这种针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待遇表示强烈抗议。
安世半导体一名发言人周一(13日)向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表示,公司暂无更多评论,但强调自身“遵守所有现行法律法规、出口管制及制裁制度”,且仍在与相关部门保持常规沟通。
《金融时报》直言,荷兰政府此举将加剧西方国家与中国在高端技术领域的摩擦。彭博社等也警告,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将进一步加剧中欧紧张关系。
欧洲智库雅克·德洛尔研究所的库尔蒂亚尔(Courtial)告诉英国广播公司(BBC),荷兰政府此举将所谓经济安全置于“自由市场投资原则之上”。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Clingendael Institute)的研究员亚历山大·费雷拉·戈麦斯(Alexandre Ferreira Gomes)也向彭博社警告道,中方很可能会采取反制措施。
“有理由预计,中国的反制目标将是更广泛的欧洲半导体行业,而非仅针对在华运营的荷兰企业”,他说。
另据美联社报道,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Olof Gill)表示,欧盟已与荷兰有关部门保持“密切沟通”,接下来将与荷兰合作推进“后续举措”,以保障欧洲大陆的关键技术能力。
关于荷兰政府对中企采取限制措施,10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回应表示,“你的问题建议向中方的主管部门了解。”
他同时强调,中方一贯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针对特定国家企业采取歧视性做法。有关国家应切实遵守市场原则,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中方维护自身正当合法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