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终于落下帷幕。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这位站在欧洲权力之巅的女性,在三个月内第二次面临不信任投票,最终有惊无险地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图为冯德莱恩 资料图
然而,冯德莱恩“过关”后不到24小时,欧洲议会便火速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国家实施二级制裁。
这番操作快得让人眼花缭乱。
前脚刚把主席从“悬崖”边拉回来,后脚就立刻递上一把指向东方的“利剑”。
欧洲议会火速通过一项决议
当欧洲的政客们在议会厅里为自己的政治前途额手相庆时,他们或许没有料到,来自中国的反击会来得如此之快。
一场昂贵的政治胜利
2025年10月9日,冯德莱恩面临着来自欧洲议会极右翼“欧洲爱国者”党团和极左翼“左翼”党团的两项不信任动议。
这两股政治力量诉求惊人地相似:他们都强烈反对欧盟与美国达成的关税协议,以及与南方共同市场的贸易协定,认为这些协议出卖了欧洲农民的利益,破坏了环境。
投票结果显示,两项动议分别只获得了179票和133票支持,远未达到通过所需的353票。
冯德莱恩的位子稳了。
冯德莱恩面临着来自欧洲议会极右翼“欧洲爱国者”党团和极左翼“左翼”党团的两项不信任动议
表面上看,这是欧盟主流建制派的一次胜利,是中间力量对极端势力的成功压制。
但拨开迷雾看本质,这场胜利的背后,是一张沉甸甸的“政治账单”。
冯德莱恩能够安然度过危机,离不开议会中最大的党团——欧洲人民党(保守派)以及复兴欧洲(自由派)等亲美、对华强硬势力的鼎力支持。
支持票不是白给的,冯德莱恩必须拿出“投名状”来回报这些盟友。
这份“投名状”是什么?
答案在第二天就揭晓了。
10月10日,欧洲议会以惊人的效率通过了一项决议,呼吁在即将到来的第19轮对俄制裁中,加入二级制裁措施。
中国国旗和欧盟旗帜 资料图
这份决议案毫不避讳地将矛头指向五个国家:中国、白俄罗斯、伊朗、朝鲜和叙利亚。
理由是这些国家“协助”俄罗斯规避了西方的制裁。
这番操作的政治意图昭然若揭。
它完美地迎合了议会中那些“亲美鹰派”的胃口,通过捆绑中俄,展现对美战略的绝对忠诚。
冯德莱恩用牺牲中欧关系这张牌,换取了自身政治地位的稳固。
中国的“手术刀”与欧洲的“阵痛”
就在欧洲议会还在为自己的“强硬”姿态沾沾自喜时,来自北京的回应几乎在同一时间抵达。
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一系列关键矿产资源和技术实施新的出口管制。
这份清单在原有稀土管制的基础上,精准地增加了超硬材料、中重稀土以及锂电池及其关键原料。
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
公告明确要求,相关物项的出口必须申报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严格限制流向军事领域。
如果说欧盟的制裁决议是一记声势浩大的“重拳”,那么中国的反制措施更像一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
它没有搞全面对抗,没有意气用事,而是精准地切向了欧洲工业体系最依赖、最无法替代的“大动脉”。
图为稀土资源 资料图
这场“手术”带来的“阵痛”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根据最新的行业数据,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远超美国。
2024年的数据显示,欧盟从中国进口的中重稀土占其总消费量的78%以上,整体稀土对华依赖度高达46.5%。
中国的出口管制,意味着欧洲的高端制造、风力发电、精密仪器等产业,将面临“断炊”的风险。
紧接着,欧洲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响起了警报。
德国大众汽车位于狼堡的核心电动车工厂,因部分来自中国的关键零部件供应中断,不得不缩减生产线。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更是发出严重警告,中国的管制措施将直接导致欧洲车企的生产成本飙升15%以上。
宝马、奔驰等德国汽车巨头的CEO们坐不住了,他们联名致信欧盟委员会,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警告:“失去中国市场,将导致我们25%的产能闲置。”
这封信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就业岗位和企业利润。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严重警告
新能源产业,这个被欧盟视为未来经济增长引擎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同样感受到了寒意。
目前,欧盟市场上约40%的光伏组件和30%的锂电池均来自中国。
中国的管制措施,无疑是给布鲁塞尔雄心勃勃的绿色转型计划泼上了一盆冷水。
没有了稳定的电池原料和光伏产品供应,欧洲的能源转型之路将变得异常崎岖和昂贵。
甚至连看似遥远的农业也未能幸免。
作为对欧盟此前挑衅行为的回应,中国启动了对欧盟乳制品的反补贴调查,并迅速查出20项违规补贴。
法国的奶酪、荷兰的奶粉等明星产品对华出口随即受阻
法国的奶酪、荷兰的奶粉等明星产品对华出口随即受阻,西班牙农业部长不得不紧急安排访华行程,试图为本国农民寻找出路。
这种“打蛇打七寸”的策略,让欧洲的工商界和部分成员国政府真切地感受到了疼痛,也迫使布鲁塞尔的决策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鲁莽行动的后果。
原计划跟进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的方案被紧急叫停,冯德莱恩在后续的公开讲话中,调门也从“强硬回应”悄然转变为“寻求建立可持续的对华经贸关系”。
当政治的“面子”与经济的“里子”发生激烈冲突时,疼痛感是真实而深刻的。
中国的漂亮反击,与其说是一次“教训”,不如说是一次“提醒”,提醒布鲁塞尔的政客们,在做出任何决策之前,最好先算一算自己口袋里的经济账。
相关参考资料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