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怕美国关税?英国专家:中国有四张王牌,有一张最致命

2025年的10月,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还在继续。
当华盛顿的政客们以为挥舞关税大棒就能让中国屈服时,他们或许没有预料到,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被动的沙袋,而是一个早已布好棋局的围棋高手。
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还在继续
这场博弈的精彩之处在于,中国的反击并非杂乱无章的应激反应。
英国《金融时报》频频发文,试图拆解中国的策略,总结出所谓的“四张王牌”。
另起炉灶
许多人对贸易战的理解,还停留在“你加我25%,我加你25%”的数字游戏上。
但实际上,中国早已跳出了这个被动的框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另起炉灶”。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就在去年,当中美贸易额在中国外贸总盘子里的占比持续下降时,深圳前海的跨境电商却交出了一份惊人的成绩单:全年进出口总额暴增130%,达到2705.7亿元。
这串数字背后,是一个清晰的信号——一条不依赖于美国市场的国家级出口新通道已经全面成型。
图为港口集装箱
商品不再需要绕道太平洋彼岸的港口,而是通过更高效、更直接的方式,流向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这股流水的方向,正是“一带一路”。
当西方媒体还在讨论“脱钩”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已经悄然突破1.2万亿元。
“一带一路”战略示意图
从东南亚的工厂,到中东的港口,再到拉美和非洲的广阔市场,中国商品正在开辟一个全新的经济循环。
美国市场固然重要,但它早已不是中国的唯一选项。

当中国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时,任何单一市场的制裁,其威力都会被这个庞大的网络所稀释。
更深层次的布局,发生在看不见的金融战场。
一个独立的经济循环,必须有自己独立的金融血脉。
持续依赖美元体系,无异于将自己的经济命脉交到对手手中。
因此,中国的第二步棋走得异常坚决:金融脱钩。
今年7月,中国一次性减持了257亿美元的美债,持仓量降至16年来的新低。
这绝非一时兴起的赌气行为,而是从2022年就开始的、有节奏的战略性撤退。
减持美债,一方面是规避美国债务违约的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元霸权的一次“实战演练”。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连续数月增持黄金的动作,更像是在为新的金融大厦打下最坚实的地基。
黄金,作为超越所有主权信用的硬通货,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建立多极化货币体系的压舱石。
试想一下,当“一带一路”的贸易伙伴们,越来越多地使用本币或人民币进行结算,当这个新的贸易圈有了黄金作为信用背书,美元的支付和结算霸权自然会被削弱。
所以,第一张王牌(贸易转向)和第二张王牌(金融脱钩)根本不是孤立的。
图为人民币和美元 资料图
它们是一个计划的两个侧面:用新的贸易网络“另起炉灶”,再用独立的金融体系为这个新炉灶“筑基”。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关税壁垒的效果就被大大对冲了。
釜底抽薪
如果说贸易和金融的布局是“广积粮”,那么在关键科技领域的反制,就是“高筑墙”。
图为稀土矿石 资料图

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封锁,卡住中国产业升级的“脖子”。
而中国的反击,则是精准地找到了美国的“命门”——稀土。
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是现代高科技产业的血液。
从F-35战斗机到各种精密制导导弹,再到我们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几乎所有尖端制造都离不开它。
图为F-35战机 资料图
而在这个领域,中国的地位是绝对的统治级——掌控着全球超过70%的交易量和独步天下的提炼技术。
今年5月,国家安全部牵头四部门展开的稀土出口严打专项整治。
它清晰地表明,稀土作为战略资源,其流向必须服务于国家安全。
美国想要用芯片法案锁死中国的高端制造,那么中国就可以通过控制稀土,让美国的军工和高科技产业面临“断炊”的风险。
美国的焦虑是显而易见的。
从试图游说格陵兰,到幻想开采太平洋海底的金属结核,再到今年8月美国智库CSIS发布报告,坦承在全球范围内找不到中国的替代者,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这张“稀土牌”精准地打在了美国的痛点上。
然而,无论是贸易转向、金融布局,还是稀土反制,这些“牌”能够打得如此有章法、有效果,背后都离不开最核心、也是最致命的那张王牌——国家体制优势。
这张牌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一切战略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鲜明的对比来感受它的力量。
当外部压力来临时,商务部、央行、发改委、外交部等部门几乎在瞬间形成合力,政策传导和执行如行云流水。
中国的底气,并非源于某一张孤立的王牌,而是源于一个由国家体制驱动的、集贸易、金融、科技于一体的系统性反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