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当年训儿子那句:“你根本不懂中国人情世故!”这话放今天,简直是给宗馥莉量身定制的“职场诊断书”。
图为王健林
宗馥莉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心不够狠,恰恰相反她太“行”了。太“狠”了,以至于把一场本该细水长流的接班大戏,演成了一出“清君侧”的宫斗剧。
宗馥莉的成长路径,堪称“美式独立女性”模板:十几岁留美,自由生长,信规则、讲契约、重效率。她的世界里,没有“元老情分”,没有“家族平衡”,只有“谁挡路,谁靠边”。
这本没错。在商言商,谁不想自己说了算?可问题是,娃哈哈不是一家刚注册的初创公司,而是一座运转了三十年的“人情机器”。
这里有跟着宗庆后蹬三轮卖水的元老,有持股分红的老员工,有盘根错节的利益网。
宗老爷子在世时,靠个人威望和江湖智慧,能把这艘大船稳住。他选宗馥莉接班,未必是觉得她“情商高”,而是知道只有这个女儿够硬,敢动刀。
图为宗庆后
可他也清楚,女儿缺了点“软功夫”:不会喝酒敬烟,不擅长拉家常,更不会在饭桌上说“大家都是自己人”。
她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制度不行?换人。利益冲突?切割。
于是,她一上位,就收股权、压元老、推新品牌。动作干净利落,像极了硅谷CEO整顿烂摊子。可她忘了,这里不是硅谷,是杭州。这里的“制度”,往往写在酒桌上,而不是合同里。
有人说宗馥莉不顾老员工,只顾自己利益。这话太轻巧。
换个角度想:如果你爹留下一家公司,一堆亲戚元老把持要害部门,分红比你还多,你会选择“和谐共处”,还是“夺回控制权”?
她选择后者,不丢人。真正的问题在于她太清醒,以至于忘了“装糊涂”也是一种智慧。
图为宗馥莉
中国式管理,讲究“名实分离”:
你可以没实权,但要有“体面”;你可以被边缘化,但不能被“公开抛弃”。可宗馥莉偏要撕破脸:工厂关停、品牌更替、元老退场。
每一步都合法合规,每一步都像在说:“这里我说了算。”
结果呢?支持她的人寥寥无几。不是大家不爱她,而是怕她。一个连父亲老部下都不留情面的人,将来会不会也对自己“优胜劣汰”?
“娃小宗”这个名字一出,很多人笑它是“娃哈哈青春版”,其实更像一句无声的宣告:我不再试图驾驭这艘大船,我选择造自己的小艇出海。
这很现实,但也很悲壮。因为宏胜的百亿营收,根子还在“娃哈哈”三个字上。没了这个金字招牌,经销商凭什么信你?消费者凭什么买账?
她或许以为,只要产品过硬,品牌可以重建。
可她忘了,品牌不是商标,是信任。娃哈哈的信任,是宗庆后用三十年人情世故攒下的。而“娃小宗”的信任,从哪来?靠一句“配方一样”?靠一个“宗”字?
更讽刺的是,她一边说自己是“长期主义者”,一边却在做最短期的事,把资产装进自己口袋,把包袱留给别人。
宗馥莉三名弟妹全是美国籍
可真正的长期主义,不是“我能走多远”,而是“谁能跟我一起走”。没人跟,再远的路,也是独木桥。
王健林那句批评,点中了要害:海外回来的人,容易把“规则”当万能钥匙,却低估了“关系”的黏合力。
宗馥莉的问题,不是她不够强,而是她太想证明自己强。她不需要证明。她是宗庆后的女儿,这就够了。
如果她愿意低头一次,说一句“各位叔叔阿姨,咱们一起把娃哈哈带好”,如果她愿意分一点利,留一些位,给那些曾为公司流过汗的人,那今天的局面,或许不是“分家”,而是“共治”。
可惜,她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结果,赢了控制权,输了人心。而企业这盘棋,最终赢的,不是控制权,是人心。
宗馥莉的出路,不在“娃小宗”,而在“娃哈哈”内部。她需要的不是更多律师和财务,而是一个懂“人情”的军师,一个能帮她把“硬道理”包装成“软话术”的人。
她得明白:让老员工体面退场,比直接关停工厂更高效;给元老一些分红,比打几十场官司更省钱;甚至,保留“娃哈哈”品牌,让她自己做“宏胜系”的总舵主,也比另起炉灶更聪明。
江湖不是靠“清场”赢的,是靠“摆场”赢的。你摆的桌子越多,坐的人越多,你的江湖才越大。
否则,再强的“独立王国”,也不过是孤岛一座。风浪一来,最先沉的,往往是那只最“干净”的船。
所以,宗小姐,别总想着“做自己”。有时候,学会“做别人想要的你”,才是真正的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