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真格了!中国对美船舶按吨收费,还在等莫迪的印度网友却破防了

恐怕特朗普自己都懵了——没想到中方的反制力度这么大!
就在今天(10月10日),中国交通运输部突然发布了一则震惊太平洋的通告——从10月14号起按吨收费,400块钱一净吨,往后三年还逐年涨,2028年直接飙到1120块。
这么算下来的话,一艘万吨运输船来停一次港口,就得多缴纳400万!美国资本家都要落泪了,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怪就怪他们的总统先生特朗普吧,这可是他先征的“停船费”。
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交通运输部发文截图
美国总统特朗普
对绝大部分美国船来说,这还真不行。
别看这四个字“按吨收费”平平无奇,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一刀切得不轻。美国的航运、能源、农产品出口都要经过亚洲中转,而中国港口几乎是必经节点。
别看美国是“海洋大国”,但在全球贸易链条里,美国的海运路线高度依赖亚洲的装卸与转运体系。
目前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国独占七席——上海、宁波舟山、深圳、广州、青岛、天津、香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亚洲出发的任何大型船运,想要避开中国港口几乎不可能。
尤其是美国产业链外包的现实决定了这种依赖性:美国进口的日用消费品、电子零部件、机械设备,大多来自东亚;美国出口的农产品、液化天然气(LNG)、原油等大宗商品,也必须经过亚洲港口转运,才能进入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高消费市场;而中国,不仅是这些港口的主体运营者,更是控制航运节点的主导国。
举个例子:美国从德州港口出发的液化天然气要运往韩国、日本或菲律宾,一般要通过南海航线中转,而中转点常常在广州、厦门、宁波、甚至青岛。你要避开中国港口?那意味着航程更长、成本更高,还要面对东南亚国家繁琐的港务和安全审查。
2023年TOP14集装箱港口
集装箱吞吐量
2022年全球50大港口分布
它不是封锁,不是制裁,但足以让美国船东、航运公司、能源出口商感到肉疼——因为每吨货物、每次靠港,成本都要重新计算。
更要命的是,美国如今是世界第一大原油与天然气出口国,而亚洲,尤其是中日韩,是它最重要的客户群。美国出口的LNG中,大约70%以上运往亚洲;其中,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加起来就占了一半以上。
而亚洲能源进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几乎所有船只都要经过中国沿海的航线区。即使不在中国港口停靠,很多船仍需通过中国控制的港口系统获取补给、检修、或等待航线指令。尤其是像上海、宁波这样的港口,是全球能源船最常见的“等泊区”。
巨大货轮停靠港口
所以,中国这次“按吨收费”,其实是让美国能源出口商清楚地看到一个现实:
你的LNG船、油轮哪怕不靠中国码头,只要是挂美国旗、或美国资本持股超过25%,在区域内活动时都可能被征收附加费用。
这就相当于在美国能源出口的“动脉血管”上绑了一个成本传感器——你运得越多,被收得越多。
所以,交通部的这一招,其实很鸡贼,因为咱规定的收费是逐年增长的,刚开始只收400块一吨,温水煮青蛙,等你适应了之后,往后费用翻倍你也不好说什么。
贸易战也是“战”
这个政令才颁布不到十个钟,印度人闻着味就聚过来了。不过这次不一样,他们的反应让我有点不适应!
有老外评论道:只有中国敢于对美国向他们抛出的任何东西进行报复......
印度网友:
“中国是世界的新老板”;
“印度就不敢跟美国对着干”;
“印度能干嘛啊!”
“真希望莫迪也能表现出同样大胆量,但他却像傀儡一样跪在特朗普身上”
外国网友发表评论截图
这倒是有趣,不过这种情绪的爆发,其实不难理解。过去几年,印度媒体热衷于把“中国衰落”“印度崛起”挂在嘴边,从“Make in India”到“脱钩中国”,几乎每个政策发布都要拿“中国对比”来刷存在感。然而真到了要“硬刚美国”的时候,印度却发现——自己既没有独立的芯片产业,也没有完整的供应链,更不敢触碰美元结算的命脉。于是,面对中国的“吨位反制”,不少印度网友的“民族自豪感”开始碎得稀里哗啦。
印度总理莫迪
特朗普想靠打压中国造船业找补面子,却没算到自己家的产业链这么脆,这波纯属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