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一针见血:朝鲜军事开支太大,全球软实力为零,必须和美国谈

木叔这篇国际评论,来分析美国媒体对朝鲜阅兵的评价。
10月10日朝鲜举行了盛大阅兵式,展出了足以打击美国本土的最新固体燃料导弹火星20,金正恩还宣称要继续加强军备,防止敌人任何可能的军事行动。同时金还说,要把朝鲜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富裕天堂,给民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朝鲜举行了盛大阅兵式
木叔注意到,美国媒体高度关注朝鲜阅兵,对他们展出的最新武器当然有诸多报道,基本都是担忧。但不少媒体也认为,朝鲜对美国还不足为惧,相反朝鲜自己的一些问题可能会阻碍他们的发展,金正恩也有求于美国,否则朝鲜还会继续被孤立。
《华盛顿时报》的一篇文章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美媒认为金正恩的盛大阅兵式虽然展示了强大军事力量,不过从中也能看出朝鲜为自己设计的一个陷阱当中。
比如,以上提到金正恩承诺将该国转变为“富裕的社会主义天堂”,这并不容易实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朝鲜军事支出太大了,经济发展已经几十年遇阻。
美媒引述韩国专家预计,虽然目前一些西方国家诸如北约国家努力将国防支出提高到GDP的5%,但朝鲜GDP只有320亿美元,军事工业却消耗了GDP的26-27%。这让西方富裕国家都望尘莫及。
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这太多了,多得超出了朝鲜自己宣称的自卫能力需要的军事预算。韩国人就认为,“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自卫能力。其余的看起来是像侵犯韩国做准备。”
外媒报道截图
不过,朝鲜过去几年也建设了很多民生设施,比如水上乐园、滑雪胜地和平壤的住宅、医院等项目。但朝鲜没办法解决根本性经济停滞问题。在军事支出完全不成比例的背景下,给经济发展的资金肯定不足。
特别是,如果没有西方和联合国制裁减免等重大外部因素,金正恩所言的社会主义的富裕天堂就是一个梦。
因此美国媒体预计:
金必须要和特朗普接触,这是朝鲜经济发展的钥匙。否则没有人敢和朝鲜大规模做生意。
过去的例子已经证明,制裁背景下的外国对朝鲜的商业投资都是错误的赌注——欧洲投资银行、埃及电信公司、瑞士制表商、韩国矿泉水企业和电子元件组装厂都亏损了。
美国媒体还说,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是军事,也是软实力。比如很多小国军事力量不强大,但在国际上很有地位和尊严。
而朝鲜在国际上的软实力为零,没出现全球著名的科学家、技术天才、艺术家、歌手、哲学家等。提到朝鲜就想到他们的核武器和导弹,这种国际形象当然也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
所以美国媒体称,朝鲜必须和美国谈判解除制裁,改善形象,经济才有出路。
延伸阅读
朝鲜早已看清美韩的本质,美韩也要看懂朝鲜的实力
10月10日晚,朝鲜在平壤金日成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
阅兵式上,朝鲜展示了新型“火星炮-20”型洲际弹道导弹,引发国际社会对朝鲜军力发展的关注。此外,在庆典期间,金正恩密集会见了中国、俄罗斯、越南、老挝等国代表团,展现出朝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姿态。

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处于敏感阶段。韩国新政府一方面表达出重启与朝对话的意愿,另一方面仍持续推进与美国的联合军演。在这一背景下,朝鲜通过此次阅兵意图传递何种信号?中朝关系是否进入新阶段?半岛局势将如何演变?
对此,观察者网连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进行深入解读。
【对话/观察者网 郑乐欢】
观察者网:今年是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金正恩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朝鲜一样,常年面对外部势力的持续施压,在干涉与侵略威胁日益加剧的环境中,同时承担国防与建设的双重任务”。尽管长期受到西方孤立,但朝鲜近年来通过自身发展以及诸如出兵援助俄罗斯等行动,展现出积极打破西方包围、探索自主发展道路的意愿。对此,您如何看待朝鲜当前的外交策略?
詹德斌:事实上,朝鲜自建国之初便展现出了相当成熟的外交策略。冷战时期,朝鲜的外交活动就表现得十分游刃有余,尤其是在大国间——在金正恩执政的今天,我们仍能在朝鲜身上看到这种外交智慧,或者说朝鲜当前的外交逻辑总体上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如果说有差异,主要源于时代背景不同。如今的朝鲜在国力,尤其是军事实力上因拥核而有所增强,并且持续致力于加强国防。然而,金正恩执政下的朝鲜所面对的国际压力,可能比金日成时代更为严峻。
10月9日,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大会在平壤五一体育场举行。视觉中国
在联合国及美日韩等西方国家的单边制裁不断施压的背景下,朝鲜自然需要寻求突破。因此,出现了前几年朝鲜对美国展开积极外交,随后与俄罗斯的积极接触,以及当前与中国推进高层往来等一系列举措——这些都是朝鲜为应对新困境所采取的外交策略的一部分。
所以总体来看,朝鲜外交的方法论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更多是在不同国际环境下所作出的方式上的微调。
观察者网:在庆祝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之际,金正恩邀请了中国、俄罗斯、越南、老挝等国领导人访问朝鲜。结合9月在中国的外交活动与10月在朝鲜的主场外交,朝鲜近期通过两场大型多边外交,显示出其对周边外交和多边关系的重视,不仅聚焦于中俄,也积极拓展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您认为,从这些外交动向来看,朝鲜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詹德斌:与其说是新的变化,不如说是一种升级。实际上,朝鲜国际部部长金成男去年就已先后访问越南、老挝和中国,这表明当时朝鲜已经开始推进对外关系的拓展——或者说,是恢复和加强传统友好关系。因为东南亚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历来与朝鲜保持较好往来,而从去年起,朝鲜明显表现出强化与这些国家关系的意愿。
去年由朝鲜国际部部长出访,如今则迎来越南、老挝的总书记访问朝鲜,这很可能说明朝鲜早已有较为系统的外交规划。从结果来看,老挝、越南、中国乃至俄罗斯都派出了重量级领导人访问朝鲜,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朝鲜的外交影响力有所提升。
与十年前相比,朝鲜的外交格局确实有所扩大,这背后也反映出朝鲜国家底气增强,尤其是金正恩个人经历过多场朝美峰会,与新加坡、越南、蒙古等国领导人会晤,也多次与中国领导人会面——这些经历增强了他个人与国家的自信,而这种自信的具体体现,就是在这次阅兵中多国领导人站在金正恩身边。这对朝鲜而言,是国家实力与领导人威望的彰显。
观察者网:您认为这种变化,或者说“升级”,背后都有哪些原因?
詹德斌:我认为这体现出朝鲜外交政策的高度一贯性。我们可以稍微回顾一下,过去在美朝关系和核问题谈判中,尽管最终谈判破裂,但朝鲜始终由同一批人执行同一项长期战略;而美国则因政府更迭不断调整政策,导致连续性不足。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朝鲜的许多外交举措很可能是其整体战略规划中的一环。
其次,回顾朝鲜此前召开的中央全会可以清晰看到,朝方一贯将当今世界视为“新冷战”格局,强调两大阵营的对抗。换言之,朝鲜当前基本是在“两大阵营”的认知框架下开展外交工作。因此,加强其认定的“反美阵营”内部团结,已成为其外交的重中之重。
相反,改善与美国、日本、韩国的关系已被置于较次要位置。朝方已展现出这样的外交基调:能改善关系固然好,若不能改善也不强求——这种转变已经十分明显,因为不是朝鲜不想与美国改善关系,而是通过与美朝三次峰会认清了美国的本质;通过和文在寅政府打交道,认清了韩国不能自主、“能力有限”的本质。
观察者网:今年9月3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赴华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首次亮相多边外交舞台。随后在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致电金正恩祝贺朝鲜劳动党成立80周年;中国总理李强亦率团访问朝鲜并出席相关庆典,这是中国总理时隔16年再次正式访朝。一个月内,双方以两场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实现高层互动,深化战略沟通。您如何看待当前中朝关系的发展态势?
詹德斌:首先,中朝关系是一种特殊关系,也似乎是目前中国唯一被称为“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双边关系。尽管中朝关系历经波折,但最终往往能够回归良好状态,甚至实现新的提升。从近期的一系列互动来看,至少可以说,双方关系正步入一个新阶段。
中朝关系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首先地缘政治因素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双方互有战略需求,这一点显而易见。其次,从政治层面看,在中美战略博弈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朝鲜表现出愿意积极支持中国整体外交战略的姿态,正如金正恩此前访华时所表明的立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朝鲜都将坚定支持中国。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中朝被称为“传统友好关系”,这其中蕴含着老一辈领导人留下的政治遗产,且两国同属儒家文化圈,对传统十分重视。双方领导人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中朝关系是由老一辈领导人缔造的,应当继承好、发展好这一宝贵传统。这种历史与情感纽带,成为维系双边关系的无形力量。
正因如此,中朝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类比为“兄弟关系”:即便某些时候存在分歧或矛盾,但基于共同的血缘与历史联系,最终仍能走向和解。正是中朝之间深厚的传统纽带,才使得中朝关系可以超越一般的双边关系,不断向前。

观察者网:10日晚,朝鲜在建党8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了多款新型武器,包括可直击美国本土的新型洲际弹道导弹“火星-20”,以及被认为能突破导弹防御体系的高超音速武器等。此次阅兵中,有哪些武器展示令您印象深刻?在当前背景下,这次阅兵对朝鲜具有怎样的意义?它向外界传递了哪些信号?
詹德斌:这次展示的武器中,最受关注的当属“火星-20”洲际弹道导弹。其他如高超音速武器此前已亮相过,而“火星-20”虽然在金正恩访华前视察军工厂时被间接披露,但至今尚未进行试验,属于“先展示、后试验”的模式。
关于这款武器的性能,目前尚不明确。朝鲜此前试验的“火星-17”、“火星-19”等型号,射程已可达到美国本土。因此,“火星-20”的性能提升可能体现在发动机技术上——例如是否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或是否具备更大推力,从而能够搭载更重的弹头,甚至可能实现多弹头分导。不过,这些目前都缺乏公开信息佐证。
朝中社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对朝鲜武器性能的评价仍存在分歧。例如,韩国领导人李在明在美国曾表示,朝鲜导弹可能缺乏重返大气层的技术,即在再入阶段可能无法承受高温烧蚀;然而,韩国的统一部长又曾指出,朝鲜已经成为能够打击美国本土的三大国家之一——这种评价上的不一致,反映出朝鲜武器未经实战及大角度发射试验检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从国家威慑的角度来看,美国不可能盲目认定朝鲜不具备相应能力,反而必须假定其已拥有此类打击手段。因此,朝鲜此次展示新型武器,无疑是在向美国及其盟友日韩发出强烈信号:朝鲜不仅具备防御能力,更有能力直接打击美国本土,以此警告对方不要轻举妄动。
其次,朝鲜也在借此表明其核导发展的不可逆性。既然武器水平已发展到这一阶段,再坚持要求其“完全弃核”或彻底销毁核武器,显然已不现实。
第三,阅兵本身也具有向友好国家及潜在武器买家展示装备的意图。如有可能促成军售,对朝鲜而言自然是更为理想的结果。因此,这次展示具备多重外交与战略目的。
朝中社图片
最后,对朝鲜国内而言,在建党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通过展示强大武器,旨在激发国民自豪感,传递出“朝鲜国力今非昔比”的信息——这也是本次阅兵所要传递的关键内部信号。
观察者网:目前在朝核问题上是否可以说,各国的应对框架并不一致,或者说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意见?
詹德斌:的确如此。过去多年的无核化进程已证明一点:如果美朝之间无法达成协议,其他国家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发挥根本作用。问题的本质在于:朝鲜认为必须消除造成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威胁根源,而朝鲜始终将发展核武器的根本原因归咎于美国对其构成的威胁。这一点,周边国家实际上看得很清楚。所以如果说在朝核问题上有什么共识的话,那么“美国是决定性因素”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共识之一。
观察者网:韩国总统李在明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提出名为“END倡议”的朝鲜半岛和平进程构想,即以“交流—关系正常化—无核化”为核心路径。这一构想反映了李在明政府对当前南北关系怎样的认知?在当前朝鲜提出“两国论”与韩方追求“关系正常化”的背景下,您认为双方之间最主要的障碍是什么?
詹德斌:此前,尹锡悦将朝鲜明确定位为“敌对国家”,并基于此推行一系列强硬政策。因此,若与尹锡悦政府相比,李在明的倡议实质上颠覆了前任的基调;但若与文在寅政府时期相比,其对朝政策的核心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突破。
“END倡议”中的“交流”,文在寅政府时期就已积极推进,并曾取得具体进展;“关系正常化”也是文在寅的努力方向,如通过《板门店宣言》和访问朝鲜等举措推动;“无核化”更是文在寅政府的既定目标,其政府还曾推动“终战宣言”等设想。
因此,与文在寅时期相比,李在明的“END倡议”在实质内容上创新有限,更多是将这三个关键词加以整合与重申。
韩国总统李在明当地时间9月23日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主旨演讲中首次提出关于韩半岛和平与繁荣政策的"END倡议",即交流(Exchange)、关系正常化(Normalization)和无核化(Denuclearization)的构想。韩联社
而“关系正常化”本身是一个较难明确界定的概念。什么才算是关系正常化?如果参考历史上中美从1972年开始恢复交往的进程,关系正常化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很难简单地进行量化比较。
朝鲜目前已将韩国定性为“交战中的敌对国家”。从这一立场出发,韩国自然会认为当前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因此提出要实现“关系正常化”。其目标很可能是希望双方能够和平共处。事实上,韩国国内近来已出现相关讨论,包括执政党内部也有人提出,朝韩之间是“事实上的国与国关系”,双方应走向和平共存——这可能就是韩方所谓“关系正常化”的指向。
然而,这显然尚未成为韩国社会的共识。保守势力及此前的保守政权认为这是一种重大退步,这其中也包含政治层面的考量。目前我们并不清楚韩国政府在“关系正常化”上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究竟是什么,韩国政府也并未对此作出明确阐述。
不论韩方如何表述,其政策推进仍受到国内宪法与法律框架的制约。韩国宪法明确规定,总统有义务推进国家统一,且统一应在“自由民主主义体制”下实现。此外,《国家安全法》等法律也对韩朝交流设置了限制。如果这些上层建筑不作出调整,那么推动朝韩关系正常化将面临根本性障碍。再加上朝鲜方面对韩国已基本失去信任,因此可以说,实现双方关系正常化仍将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