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不装了:应对中国,就得这么做
【文/观察者网 柳白】美西方式“公平竞争”和“自由市场”快装不下去了。美国政府如今试图采取前所未有的工业政策干预,加大对本国企业的直接控制,企图抗衡中国在稀土和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当地时间10月15日在一场论坛上再次披露了这一意图。他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寻求通过加强对美国关键战略领域企业的管控,来应对中国的新经济举措。
分析指出,这一做法标志着美国进入产业政策的新时代,与政策制定者传统上重视“自由市场”和“开放投资”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
报道称,随着中国在稀土矿物和电池技术生产方面的主导地位不断上升,美国总统特朗普希望借鉴中国的经济战略,通过持有更多被视为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美国公司的股份,来对这些公司的产出施加更多控制。目标是让美国在敏感技术上对中国的依赖减少,借此削弱中国利用技术供应链施压的能力。
贝森特当天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主办的“投资美国”论坛上称,当面对中国这样的经济体时,必须运用产业政策。
贝森特称,中国上周宣布对稀土实施新的出口管制,这是美国必须加强国家对企业管控的原因之一。“当我们看到本周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这一公告时,就会意识到我们必须实现自给自足,或者与盟友共同实现足够的供应。”
贝森特出席活动
特朗普政府已入股多家关键企业,包括美国钢铁、英特尔、稀土开采公司MP Materials以及Trilogy Metals。同时,他还要求从英伟达和AMD在中国的芯片销售收入中抽取分成。
贝森特表示,建立“战略矿产储备”是优先事项,并称摩根大通有兴趣与政府合作。
他说,特朗普政府已确定7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领域,美国政府可能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加强控制。他特别提到了国防行业,指出美国政府在一些国防企业中是最大的甚至唯一的客户,因此可以要求企业减少股票回购、增加研发投入。
“我确实认为我们的国防企业在交付方面严重滞后。”贝森特说。
讽刺的是,这种推动政府加强对私营部门管控的政策,贝森特曾嗤之以鼻。
比如去年,贝森特在曼哈顿研究所发表演讲,一度嘲讽拜登政府对半导体等战略领域的补贴是“中央计划经济”的做法。他还指责过中国采取类似策略,“我们不会让中国试图掌控全球供应链。”
《日经亚洲》也注意到,为了打造本土供应链,美国政府正入股矿业公司,减少在关键资源方面对中国的依赖。
美国国防部和能源部正介入私营部门,这种做法通常只在全面紧急状态下采,依据的法律允许对国防重要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美国国防部7月同意投资4亿美元,成为MP Materials的最大股东,该公司运营着美国唯一一座正在运营的稀土矿。特朗普政府将提供大力支持以扶持该业务,包括为该公司的磁体材料设定为期10年的价格下限。
有西方业内人士称,美政府入股MP材料公司表明,美国政府愿意打破“自由市场”理念,在必要时效仿中国的模式,以反制中国。
“我们已经看到,相较于由产业政策驱动的长期市场模式,纯粹自由市场模式的劣势十分明显,目前的局面需要有所改变。”关键矿产市场研究公司Adamas Intelligence创始人瑞安·卡斯蒂约克斯说。
美国国防部本月达成了另一项协议,投资加拿大矿企Trilogy Metals公司,该公司拥有阿拉斯加的采矿权。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政策,可能会削弱供应商依赖的市场需求。
私营部门的需求将是美国建立稀土供应链的关键。美国商务部的报告指出,美国磁体的“需求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并警告称美国企业可能会继续使用成本更低的中国磁体。
国际能源署预计,随着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的迅速普及,到2050年全球磁体用稀土需求将达到18万吨,较2024年的9万吨翻一番。国际能源署认为,与脱碳相关的技术将占全球需求的30%至40%左右。
但特朗普政府削减了对风电的补贴,并终止了电动汽车购买激励措施。国际能源署在本月的一份报告中预测,2030年美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为2500亿瓦,较去年的预测值减半。
当地时间10月6日,特朗普在白宫召开记者会 白宫视频截图
2023年,拜登政府商务部发布了一份关于钕磁体的报告,称与中国的价格竞争是本土生产的“重大障碍”。
一些人认为国防工业将成为稀土的增长型买家,稀土用于隐形战斗机和巡航导弹。但美国政府去年的一份报告称,美国国防部对稀土市场的“影响力有限”,其需求量不足全球供应的0.1%。
此外,高劳动力成本、缺乏具备必要技能的人员以及环保法规,都是美国重振稀土供应链绕不开的难题。
“从收购英特尔股份到寻求入股美洲锂业,特朗普政府正借鉴中国的产业政策。”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早前同样注意到,美国政府正越来越多地在自己引以为傲的所谓“自由市场”中挥舞政府“有形之手”,而这种策略一度长期以来与中国联系在一起。
“我认为美国政府正试图借鉴中国的经验。”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黄裕舜(BrianWong)说。
新加坡亚太经济研究公司(Asia-Pacific Economics)首席执行官拉吉夫·比斯瓦斯也认同,美政府近期的举措凸显出一种向“干预主义”靠拢的政策取向。
分析人士表示,特朗普政府最近对产业政策的拥抱,暴露出美国对全球供应链脆弱性的担忧正在上升。然而,美国已经40多年没搞过产业政策,如今已未必知道如何去做。
美国矿物开采企业尼奥科公司NioCorpDevelopments的首席执行官马克·史密斯坦言,在美国开设一座稀土矿需要29年之久。
“你可能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让一座矿投入运营。”他说。
延伸阅读
特朗普:中国故意不买我们大豆 考虑终止部分对华贸易
中国对采购美豆按下“暂停键”,收获旺季的美国豆农们,正苦苦求着特朗普跟中国谈。
可这位美国总统又是怎么做的?
就在当地时间10月14日,特朗普在社媒平台上再次对中国发出贸易讹诈,宣称中方“故意不买”美国大豆是一种“经济敌对行为”,他考虑终止对华部分贸易关系,包括进口食用油方面。
这位美国总统在其社交平台“真相社交”上发文称,中国“故意不购买我们的大豆,给我们的豆农带来困难,这是一种经济敌对行为。作为报复,我们正在考虑终止与中国在食用油以及其他贸易领域的业务往来”。
“举个例子,我们完全可以自己生产食用油,不需要从中国进口。”

口口声声为了豆农,恐怕农户见状心都凉了。
至于特朗普特别提到的食用油,中美食用油贸易的主要部分,实际上是美国进口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废食用油(UCO),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地沟油。
自2020年以来,美国进口UCO的数量增长迅猛,从2020年的不足9万吨,跃升至2023年的超过136万吨,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中国。
据美国农业部网站数据,2024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UCO达到了创纪录水平,美国成为中国UCO的最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量约为127万吨,占中国UCO出口总量的约43%。
但若以此要挟中方,他还是太天真了。
田间收割大豆现场
特朗普应当注意到,对于采购美豆一事,其实中方此前已然言明,关税战、贸易战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双方应该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之上协商解决有关问题。
美国大豆协会(ASA)的数据显示,中国长期以来是美国最大的大豆买家。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约2700万吨大豆,总值近128亿美元,约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但由于特朗普政府不断加码对华关税威胁和限制围堵,中方已暂停购买美豆,转而加大从南美国家的进口。
据央视“玉渊谭天”从中国主要粮食码头处了解,今年1至9月,美国粮食运输船靠岸艘次同比下降56%,从72艘降至32艘,这是因为自7月起,来自美国的粮食运输船在该码头靠岸艘次已降为0。
对比来看,5月以来,该码头每月平均有40多艘来自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南美国家的粮食运输船靠岸。这些粮食运输船90%运输的都是大豆。
显然,特朗普严重误判了中国贸易体系的灵活性与战略深度。中方减少美国大豆进口也并非被动反制,而是基于早已推进的供应链多元化布局。
中方泰然自若,大洋彼岸已急得跳脚。
随着美豆进入收获季,失去中国客户的美国农户们正陷入“生存之战”,恐慌情绪不断蔓延,并纷纷施压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达成解决方案。
为降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美国豆农曾前往越南、菲律宾,试图说服当地畜牧养殖户增加美国大豆采购量。但一位豆农坦言,“我们无法在一夜之间找到能替代中国的市场”。
多家美媒不约而同发出警告,从长期来看,美国恢复对华大豆大规模出口的前景并不乐观。中方对特朗普政府贸易承诺的可靠性存疑,加之中方推动“自给自足”的方略,这可能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农民或面临失去中国市场的风险。
在更广泛的领域,中美博弈已进入深水区。
“关于关税战、贸易战,中方立场是一贯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4日强调,美方不能一边要谈,一边威胁恐吓出台新的限制措施,这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之道。中方敦促美方尽快纠正错误做法,拿出谈的诚意,与中方相向而行,以两国元首通话重要共识为引领,维护好来之不易的磋商成果,继续发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作用,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各自关切,妥善管控分歧,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