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终于恢复正常了!”波白边境口岸重开在即,中欧班列货代“松口气”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丁雅栀 张依依】当地时间9月23日,波兰总理图斯克表示,将于25日凌晨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这意味着滞留在波兰与白俄罗斯接连的马拉舍维奇和布列斯特地区的中欧班列终于能再度向西出发,中国通往欧洲的主要陆路贸易路线将得以恢复。
波兰-白俄罗斯边境波洛夫采-皮什恰特卡的公路口岸
“一切终于恢复正常了!”多名中欧班列货代24日对《环球时报》记者,滞留货物的运输即将恢复,让他们松了一口气,但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尽快处理过去十余天积累的积压货物,这大概需要七到十天。“这次的风波让我们业内人士和客户更加重视中欧贸易运输的多元化和应对地缘政治不确定性的能力。”一名货代告诉记者,这为未来中欧之间铁路与海运等替代线路的推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积压货物预计需7至10天疏通
本月12日,因“西部-2025”联合战略演习,波兰即日起关闭所有波白边境口岸。尽管军演已于16日结束,但波兰内政与行政部长马尔钦·凯尔温斯基在新闻发布会上仍宣布全部波白边境口岸(含公路、铁路)将无限期维持关闭,直至“波兰公民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这一决定切断了中国货物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进入欧盟的重要陆运通道。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中欧之间90%的铁路货运量都需经波兰入境欧盟。2024年,通过该通道的中欧货运量增长10.6%,货物价值激增近85%,达到250.7亿欧元。
西安国际陆港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邵博尔2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欧班列在区域划分上可分为中亚与中欧两个方向,中欧方向又细分为俄线班列与欧盟方向班列。其中,俄罗斯、白俄罗斯货物可通过宽轨运输直接抵达目的地,因此不受此次波兰口岸关闭的影响;而在通往欧盟的通道方面,传统上主要依赖“中通道”,即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进入波兰,这条通道运营成熟、成本相对较低、时效快,承担了中国发往欧盟班列98%以上的运量,是此前行业高度依赖的核心通道。波兰关闭与白俄罗斯之间的公路和铁路口岸期间,这条线路运行受到显著影响。
图为中欧班列 资料图
随着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的重新开放,首先要解决的是十余天积累的货物积压难题。义乌市开臣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一名相关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说,仅该公司在边境口岸积压的货物就达四五十个货柜,每个货柜货量约68立方米,清关时长初步估计需一周以上。

波兰物流公司FulfilioSp.zo.o.首席执行官阿卡迪乌什·菲利普夫斯基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当地时间23日,企业面临的运输时间成本已达20至25天,而在正常情况下,完成同等运输任务仅需12至15天,成本上涨幅度为10%至30%。
为加快通关效率,白俄罗斯海关已将相关海关手续办理期限延长至9月27日,并明确了恢复通行的铁路口岸,包括库兹尼察-格罗德诺、谢米亚努夫卡-斯维斯洛奇以及马拉舍维奇-布列斯特。菲利普夫斯基预计,若波白双方铁路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积压货物有望在7至10天内清理完毕;若优先处理高时效性货物,时间还可再缩短1至2天。
他认为,在未来2至3周的清理期内,铁路运费或将出现个位数百分比的小幅上涨,运输时间较正常水平延长2至5天。待积压问题缓解后,运输节奏与成本将逐步回归稳定。
地缘不确定性增加,但中欧班列“中通道”仍具优势
据图斯克23日表示,波兰将在24日午夜重新开放口岸。“这一措施已经达到了目的。”但他暗示,如果威胁再次出现,波兰可能会再次关闭过境点。“我们仍然可以使用这一工具,如果紧张局势加剧,我们将毫不犹豫地再次使用它。”
不过,上海一家货代公司的负责人霍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尽管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但大多数客户或许仍将选择传统的“中通道”。
邵博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为应对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除经过波兰的“中通道”外,还有两条可选路径,即“南通道”与圣彼得堡海铁联运线路。南通道需经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跨里海(部分路段还需跨黑海)运行。然而,该线路成本较高、沿线基础设施相较于“中通道”较为落后,且受自然条件影响极强,在冬季常遇大风、大雪天气,仅适合4月-11月运营,时效也难以保障,从西安出发到巴库需15-18天,后续转运至欧盟总时长易超35天,与海运时效相比无明显优势,却成本更高,市场化竞争力还需提升。
警察检查中欧班列列车
关于另一条替代路径圣彼得堡海铁联运线路,邵博尔介绍说,这条线路从哈萨克斯坦出发,经俄罗斯直达圣彼得堡港,转海运至德国汉堡,再向杜伊斯堡、马拉等地分拨。测试显示,该线路全程时效约17天,虽略逊于传统中通道,但已具备一定竞争力,成为当前各地平台公司公司更倾向选择的方案。
不过,该线路也面临挑战。他表示,受经济成本上涨及圣彼得堡至汉堡段海运运力有限的制约,目前该线路暂无法实现大规模运输,初期计划按每周1-2班开行。“为响应客户需求,我们会临时安排加班,例如当前已增至每周3班,但此类加班尚未形成常态化运营,难以持续保持高频次。后续我们将结合实际运力情况与客户需求,动态调整班次安排。”

“我之前给很多客户推荐了圣彼得堡海铁联运线路,但他们还是更倾向于传统路线,一方面是因为线路更稳定,海运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另一方面也有成本上的考量。”霍汶表示。
上述在义乌的货代也表示,边境关闭事件虽造成短期混乱,但并未动摇货主对传统中欧班列线路的信任。此次边境问题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不可控因素,客户与运输方通常能够理解,未对该线路产生严重信任质疑,目前选择该线路的客户数量仍较多。不过,他提及,进入下半年后,该公司选择海运的客户占比显著提升,铁路运输客户占比降至30%多,“但这可能是价格差异导致的”。
尽管替代线路目前尚未大规模替代传统的“中通道”,但经此风波,行业内对中欧贸易线路多元化的意义已有更深认识。邵博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平台公司而言,会从综合发展视角出发,积极开拓更多运输线路,但线路能否成功运营存在一个核心前提,是要获得客户认可与支持。当前,其他替代线路的运输成本相对传统“中通道”略高,若客户因成本考量不愿选择,线路的常态化运营将面临较大困难。不过,此次波兰关闭边境口岸事件也让客户对运输线路多元化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知,为后续替代线路的推广与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中欧物流通道并非“单选题”
在中欧贸易陆路通道持续优化的同时,海上通道也迎来重要突破。就在波兰宣布重启边境的同一天,中国正式开通全球首条连接中欧的北极集装箱快航航线:9月23日凌晨4时30分,“伊斯坦布尔桥”货轮从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启程,驶往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标志着“中欧北极快航”正式开通。
据了解,该航线取道北极东北航道,经白令海峡,单程18天左右,将刷新宁波至欧洲的航运时效纪录。另据俄罗斯卫星社网站23日报道,北极快航的开通为中国企业应对全球贸易不确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进一步加强中国与欧洲及世界的经济联系。
从运输效能与适配场景来看,中欧班列与北极航线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呈现互补共生的鲜明特征。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简军波对《环球时报》表示,中欧北极快航一方面减少了陆路欧洲班列换轨的环节,减少了列车停留时间,有助于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海运从公海航行,避开了目前欧洲国家一些地缘政治冲突所引发突发事件带来的不便。
菲利普夫斯基则分析认为,在运输时效上,铁路将货物运至波兰/中东欧地区需12-18天,相较于北极航线至北欧18-20天的常规时效,表现相当或更具优势。在成本方面,中欧班列当前成本低于尚处试点阶段、需承担冰级船等附加费用的北极航线,而北极航线则在长距离跨洋运输中,为对成本敏感度低于时效需求的货物提供了中间选项;在可靠性上,中欧班列可全年运营,虽易受波白边境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但能覆盖更广泛的中东欧内陆节点,北极航线则存在季节性运营、运力有限等制约,更适合北欧沿海港口的特定运输需求。
此外,中欧班列在灵活性与适配小批量货物上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两者的互补性。邵博尔表示,相较于近期开通的北极航线,中欧班列拥有更丰富的线路选择,且仅需四五十个集装箱即可组列发运,能快速响应中小批量货物的运输需求,而北极航线更适合规模化、长周期的跨洋货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