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搞双标!美国媒体:中国就不应该反抗,不然就是霸凌者!
大家来评评理,
如果你在街上无缘无故被人打了一拳,还手的那一刻,围观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喊:“快看!这家伙从受害者变成霸凌者了!”你一定会觉得荒谬至极。然而,这种荒诞剧正在国际舆论场上真实上演。
网友画的漫画图
最近《纽约时报》又出来指点江山了,说中国在稀土问题上从“受害者”变成了“霸凌者”!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断是:随着中国对稀土与关键矿产的出口与技术限制趋严,中国在国际话语中从“受害者”形象出现了向“利用供应链杠杆施压”的“强势者/霸凌者”形象转变。虽然说中国确实扩展了稀土及相关技术出口管控,并在全球供应链中占优势,但这篇文章在逻辑推进上带有选例化与价值判断色彩,故意把“战略性反制”和“霸凌”二元化,给中国盖了一顶由美式双标特制的大帽子!
这话听着就让人忍不住笑出声——合着美国抡起贸易大棒砸了中国这么多年,中国刚抬起胳膊格挡一下,就成了“霸凌”?那这“霸凌”的认证标准也太灵活了点吧。
相关报道截图
好,我们不反对“武器化”这个讨论,但先问两句——谁先把贸易和技术议题武器化的?
美国自2019年以来对中国的高科技公司实施了多轮制裁和实体名单管控(BIS 的多项规则、FDPR 扩展等),限制关键半导体设备和技术流向中国;这些措施本身就是把技术与供应链当作国家安全工具。换句话说,今天的“稀土管控”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处在一个双方互相试探与反制的博弈中。若非美国先用出口管制与实体清单把技术断链,中国有何必要在上游资源上设置更多法律保障?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对美国连续打压的针对性反制。
美国总统特朗普
10月24日,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左)出席新闻发布会
几年前美国断供14nm芯片制造设备
《纽约时报》一边渲染中国稀土管制“扼住美国军工咽喉”,一边绝口不提美国自己早在2024年就卡死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芯片供应。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叙事,真的就是把读者当傻子糊弄。
《纽约时报》们最擅长的就是把技术问题政治化。中国稀土产业的优势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从1998年整顿乱采滥挖,到2024年实施《稀土管理条例》,中国花了二十多年才建立起从开采、冶炼到磁材制造的完整产业链。而美国自己守着全球第二的稀土储量,却因为环境成本高、产业链不完整,宁愿长期进口也不愿开发本土资源。现在发现被动了奶酪,就开始撒泼打滚扣帽子,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纽约时报报道相关截图
中国管制稀土出口完全符合国际惯例,美国自己也没少干类似的事——2024年它对华芯片管制可比稀土狠多了。但西方媒体永远选择性失明:中国反制就是“破坏供应链”,美国卡脖子就是“维护国家安全”。这种话语霸权下的强盗逻辑,早就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
还是那句话: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从镓锗管制到稀土反制,每一招都是被迫接招后的正当防卫。如果非要给这种防卫贴上“霸凌”标签,那恐怕只能说明——有些人挨打挨得少了,还没学会怎么好好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