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河南农民的玉米秋收战:花3200元自制烘干机,还帮农友烘了20万斤
极目新闻记者 赵贝
10月23日,河南省新蔡县练村镇称湾村,阳光耀眼。廖辉钻进尚未收割的玉米地,弯腰剥开一个玉米棒子,金黄的谷粒瞬时变得明亮。他喜上眉梢,弯腰,起身,弯腰,再起身,再弯腰……又连续剥了4个,个个饱满晶亮,每一次起身,他的眼睛都被太阳照得睁不开,但他仍旧喜形于色。
“这是今年秋天第一个连续大晴天!”廖辉从玉米地出来,白色的鞋子沾满泥巴,站在地头用手挡着额头,举首凝望只有一个白点的太阳,“我今年种了170亩玉米,还有90亩没收,再晒几天,地里就干了,收割机就可以下地了,如果都是这品相,今年我这晚熟玉米,算是损失不大。”
廖辉剥开玉米壳
今年9月,全国多地遭遇连日阴雨,对秋收秋种造成影响。据河南日报10月16日报道,河南省气象台监测显示,9月1日以来,河南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49.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6倍,创下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之最。时间上,河南平均阴雨日数达25.3天,较常年多14天,9月以来先后至少出现10轮大范围降水。
廖辉种植的170亩玉米,就这样在雨里泡了一个多月,直到10月21日上午,新蔡县才彻底放晴,干热的阳光持续到23日下午。“尽管天气预报说,24日往后几天阴天,还有一天小雨,但总算不再下雨,气温也在20摄氏度左右,64年一遇的连阴雨,终于到头儿了。”廖辉说,他自研自制的烘干机终于可以歇歇了,10月1日以来,它已经连续烘干了30万斤玉米,其中帮村民烘了20万斤。
廖辉自研自制的烘干机
垒灶台烧柴火,自研自制烘干机
廖辉是村里有名的“发明家”。他曾将秸秆还田机改造成秸秆收割机,把单季小麦收割机改造为可双季作业的玉米收割机,被村民称为“田埂发明家”。
今年秋雨连绵,看着地里泡着的玉米,看着村民收回家的玉米发霉发芽,他又动起了脑筋。“我觉得,晒粮食也好,烘干粮食也好,无非是给潮湿的粮食提供干热风,只要解决‘干热风’的问题,就能自己做一个烘干机。”廖辉说干就干,9月28日,他网购了一台7.5千瓦的吹风机,然后在院子里垒一个灶台,再砌一个粮库。
廖辉自研的烘干机的基本原理为:吹风机连接灶台,灶台连接粮库,风把烧柴火产生的高温吹到粮库,进而烘干潮湿的粮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点麻烦。第一,吹风机的风太大,灶台里的火一下就被吹灭;第二,粮库里的粮食贴着地面,下方的粮食就烘不干;第三,如果粮库的粮食不循环,靠近灶台的会被烤熟,远处的却烘不干。”廖辉的思路非常清晰,他还需要解决实操中的难题。
廖辉自制烘干机
于是,他用一个废弃汽油桶罩住火塘,让柴火把汽油桶烧热,吹风机的风经过圆柱形汽油桶,可以均匀吹入粮库。他又在7根废旧的钢管上钻孔,买来10块钢网,用钢管架起离地面30厘米的悬空风道,钢管上面铺上钢网,粮库上空安装一条滚筒传送带。一个看上去可操作的自制烘干机就这样做成了,廖辉首先用自家的1万斤玉米做试验。
“10月1日做好,当晚7点左右,我就把1万斤玉米倒进粮库,开始烧火、吹风,大约6个小时以后,我翻过3米高的竹耙,跳进粮库,双手插进玉米里,听到呼啦啦的响声,我就知道成功了!”廖辉说,当晚,他和妻子都没有睡觉,紧张试验自己设计的烘干机,直至次日凌晨两三点,亲测有效、安全才放心。
廖辉说,这一套设备总共只花了3200元,网购吹风机2100元、钢网1100元,钢管、汽油桶、竹耙、砖、柴火等都是自家的,搭建、安装等也是自己和老伴儿一起动手。廖辉的妻子张小柳说,一开始,她还反对他折腾,怕烘干机没做成,还浪费了材料钱。但在廖辉的坚持下,两人还是合力做成了这台烘干机。
村民在村委会晒粮食
村民排队进家门,20天烘了30万斤玉米
廖辉是一个典型的农民,还是新蔡县称湾村的一名村干部。该村村支书马飞说,9月28日至10月1日,廖辉4天没去村委会。“一开始,我觉得大家都在抢收庄稼,廖辉也种了170亩地,我并没有在意,那几天村委会事情也不多。”马飞说,到了第四天,他问廖辉在干啥,廖辉就把自己“发明”的烘干机拍的照片发给了马飞。
当天,马飞正在县里办事,看到这个“土制烘干机”,他办完事立即赶到廖辉家。10月2日,廖辉把自制烘干机且试验成功的消息发到村民微信群,立刻引起被连续阴雨困扰的村民的好奇,人们仿佛抓到了一根希望的秸秆,纷纷上门求助。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他又将自己已经收回家的八九万斤玉米分两批倒入烘干粮库,每批5万斤左右,烧火、吹风9.5个小时左右,谷粒水分含量达到14%-16%,达到干粮出售标准,而今年秋收收回家的玉米,水分含量大都在40%以上。
于是,村民开着拖拉机、三轮车,排队到廖辉家里烘干粮食。“说起来,还是因为烘干厂的收费略贵,我才动了自己做烘干机的想法。”廖辉说,他到附近两个大型烘干厂打听,每斤玉米的烘干价大概9分钱,今年玉米减产,这个价格他觉得划不来,退而求其次,自己动手。
廖辉家晚熟的玉米
排队到廖辉家里烘干的农民,他只收电费,平均每斤不到2分钱。廖辉说,因为烘干粮库容量10万斤,因此每次投入的粮食最少也得1万斤,一般每家每户都在5万斤以内,用时6.5小时至9.5小时不等。10月5日,同村村民郑海云拉来6万多斤玉米,不到10个小时全部烘干;10月7日,同村的种粮大户田金友,8万多斤玉米在廖辉家里烘干;10月10日,同村村民王子中,雨天抢回家的5万多斤玉米,也在不到10个小时内烘干。田金友说,他承包了100亩地,今年玉米收了8万多斤,潮湿的谷粒堆成小山,让他一度愁苦不堪,得知廖辉的土制烘干机有效果,他第一时间把家里的玉米拉来烘干。装车拉走干燥玉米时,听到玉米落入车厢的“哗啦啦”声响,田金友心里对廖辉的万千感激,最终只说出了一句“谢谢”,但农友之间的感情,两个字足以表达。
10月23日上午,廖辉的粮库里还有5万斤已经烘干的玉米,这是21日晚上本村一户村民拉来的。因为天气转晴,这家人在抢收地里的其他粮食,还没有来拉走干玉米,廖辉也不催促,等他们有空了再拉走。
廖辉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是一个村干部,还是一个养牛专业户,养殖场里有110头牛。他家已经烘干入库的八九万斤玉米,一粒不卖,全部存起来喂牛,地里还有90亩玉米,预计有10万斤左右的收成,也不打算卖,全部喂牛。
“不过,现在不急了,连续一个多月的秋雨绝了,再多晒几天太阳,等地里干了,玉米棒子也干了,再一口气全部收归粮仓。”廖辉放下挡在额头上的手掌,望着半黄半绿的玉米叶子,还有刚刚剥开的玉米棒子,坦然自若地说。
廖辉剥玉米
花生地里水没脚踝,农民挖齐膝深的水沟排水
廖辉家的玉米没有大面积发霉,在当地属于少数。他自己分析,晚熟是主要原因,玉米品种也很重要。他咬开一粒玉米,用两个指甲使劲掐,坚不可破,他说:“我今年种的玉米,黄色的硬壳特别多,白色粉末特别少,也就是外壳特别硬,同等湿度下,不容易发霉。”廖辉所说的玉米“硬壳”,是玉米粒的胚乳。
廖辉的幸运是偶然的,新蔡县其他地方的其他农民,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10月21日至23日,极目新闻记者在新蔡县多个乡镇和村子走访时发现,还有农田里的玉米没有收割,地里湿漉漉的,有些玉米秆子已经发霉,有些玉米棒子很小,外壳发霉。当地农民说,这些玉米大都“不要”了,因为减产和发霉,收回去“不划算”,等秋播的时候直接翻耕在地里。
放弃不收的玉米
10月21日下午,新蔡县栎城镇杜庄村的种植大户郑三海,正在一片花生地里抽水。郑三海说,这片花生约有50亩,属于晚熟花生,花生秧还是墨绿色,两天抽干水,薅出来的花生还是完好的。他穿着胶鞋,踩在淹没脚踝的水里,缓慢走向抽水机。他还在地中间挖了一条齐膝深、半米宽的排水沟,抽出来的水都汇集到这条沟里,流向地头的沟渠。他时常提着铁锹,巡查排水沟,如果有泥块垮进去,或者杂草掉进去,他都用力将其挖出来,确保水流通畅。
郑三海还有30亩玉米没有收,他决定放弃,天晴以后就要抓紧时间秋播,不然会耽误时令,担心影响下一年的收成。“我今年39岁,第一次遇到这么大这么久的连雨天,我2016年回乡创业,流转土地搞种植,今年也是亏得最厉害的一年。”郑三海弯腰薅起一把花生,看着亮白的花生壳,他说,排完水,花生就算丰收了,自己还打算更新品种,可以更扛水涝灾害。
积水的花生地
练村镇称湾村的廖辉则没有“排水”这个烦恼。该村村支书马飞说,今年3月至6月,村里挖通了6条排水渠,每家每户地里的水,都可以挖沟引到排水渠,因此庄稼被水泡的情况不严重。“村子地势低洼,四面环河,挖排水沟是每届村委会的常规工作,没想到今年发挥了大作用。”马飞说,“村里有16口水井,又四面环河,夏季干旱,村里的地都抗旱了,长势很好,没想到秋季水涝,抗旱救活的庄稼要是被淹死了就太可惜了,这6条排水渠‘救了命’。”
花生地排水
抗旱救活的庄稼,不能淹死在秋天里
10月22日下午4时许,新蔡县问津路与今是大道的交会路口,78岁的朱大爷坐在马路牙子上,看着自己晒在路边的玉米发呆。秋季的连续阴雨,让他家的玉米少量发霉,虽然只有4亩地,收了2000斤左右,但辛苦了半年的成果被雨水伤透,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极目新闻记者乘车在附近两条大道上行进了6公里,大路两边晒的粮食一眼望不到边,有玉米,更多是花生。当地农民说,玉米在10月8日左右就基本收完了,目前主要是花生。农民自家的地少,下雨的时候掰玉米棒子回家,发霉的情况好些,发霉比较严重的是种植大户,因为收割机下不了地,收不回家,很多霉在了地里,收回家的玉米粒也因为没办法晾晒,“捂”霉了。
农民抓紧时间晒玉米
新蔡县栎城镇张庙村的帅帅(化名)是一名收割机农机手,他开收割机已有11年,今年是最“寡淡”的一年,秋收至今只割了700亩地,割完一亩只需要十几分钟,一个秋收季只干了5天活儿,往年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栎城镇六里棚村的粮食收购商魏志发,今年秋粮玉米只收购了1万多斤,他100万斤的粮库,玉米只堆起了一个小堆儿,往年他每年都要收100多万斤玉米。因为没有烘干机,他也不敢收太多,粮库里的1万多斤玉米,有些已经发霉。受天灾影响,粮食收购价波动较大,他也不敢收太多,怕“烂”在手里。
晚熟花生
10月21日下午,新蔡县涧头乡017县道某处的一个大型收购烘干站,白色的烘干塔耸入碧空,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烘干塔顶部偶尔还腾起白色雾气,烘干厂负责人张井华介绍,这个烘干塔“一塔”可以装40吨,日夜不停,一天可以烘干100吨。今年秋收,这个烘干厂已经收购了800万斤玉米,目前已烘干收储了大部分。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9月28日报道,为应对持续阴雨天气,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前组织粮食烘干中心(点)进行机具检修、维修,将2900个粮食烘干中心(点)、4959台粮食烘干机分布情况进行公布,其中驻马店市389处,新蔡县25处共29台。
大型粮食收购烘干站
据大象新闻10月16日报道,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10月16日18时,全省秋作物已收获11090万亩(占94%)。其中粮食作物已收获7228万亩(占94.7%)。除部分沿黄水稻、再生稻和晚熟大豆、红薯、倒茬蔬菜等晚茬作物外,秋收基本结束。
颗粒归仓后的廖辉,开始收集农户田里的秸秆,晾干储存起来喂牛,村民地里的秸秆全部免费送给他。廖辉则把养牛场的牛粪,全部免费送给村民,走在养牛场附近的田埂上,无论庄稼还是杂草,都长得格外旺盛。廖辉和村民的这种互助关系,已经维持了10年,农民投入土地的精力,没有因为天灾而荒废。
(来源: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