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8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 图据视觉中国
俄美领导人15日在美国阿拉斯加会晤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应邀于18日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举行会晤。这也是泽连斯基时隔半年再次踏入美国白宫与特朗普会面。
浙江外国语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冲向红星新闻记者分析称,从整体感觉上看,与半年前相比,泽连斯基此次明显内敛、隐忍了许多,也没有直接跟特朗普“抬杠”。而特朗普则在“(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上做出了让步。据悉,特朗普告诉泽连斯基,美国将协助保障乌克兰的安全,但具体的援助范围尚不明确。
时隔半年,泽连斯基再次在白宫与特朗普举行会谈。两场“特泽会”有何异同?
①
泽连斯基:不穿西装VS正装夹克
与2月份的那场会晤相同,此次泽连斯基在与特朗普见面时依旧没有穿上传统西装,而是穿了一身剪裁比较特别、更为正式的黑色衬衫和夹克。
▲当地时间8月18日,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泽连斯基 图据视觉中国
有分析认为,泽连斯基在服装问题上的改变体现了他在努力平衡国内需求和外交需求。乌克兰服装设计师埃尔维拉·加萨诺娃认为,乌总统此次虽穿的也是西装,但又延续了军装的风格,“这传递出的信号就是,他是一个战时国家的领导人。”
值得注意的是,上次指责泽连斯基“居然不穿西装”的美国记者格伦这次却称赞泽连斯基“看起来棒极了”。 泽连斯基回应格伦说:“你还穿着跟上次一样的西装。”特朗普则在一旁调侃说:“这就是上次说你(泽连斯基)穿着不合适的那个记者。”
王冲认为,这明面上是在讨论泽连斯基的穿着,背后却反映出(较弱势方的)无奈。
②
欧洲领导人:“幕后”VS“台前”
在2月底泽连斯基与特朗普在白宫爆发激烈争吵、乌代表团被“请”出白宫后,包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法国总统马克龙等在内的欧洲领导人便接连发声明声援乌克兰。而这次,欧洲七位领导人组成的豪华阵容直接“陪同”泽连斯基前往白宫与特朗普会面。
▲当地时间8月18日,特朗普与到访的多位欧洲领导人合影 图据视觉中国
据此前报道,欧洲方面此番颇费心思,出动的领导人里既有“说得上话”的,也有特朗普的“高尔夫球友”。
有评论称,欧洲领导人已经实现了两个目标——既确保了泽连斯基没有再与特朗普发生争执,也从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基辅的利益。报道特别提到了意大利总理梅洛尼的表态。据称,这位与特朗普关系亲密的欧洲领导人清楚地表示:“我们和乌克兰站在一起。”
王冲分析称,上次泽连斯基见特朗普时算是“单打独斗”,这次他旁边还跟着数位欧洲领导人:“但即便他们这次组团来和特朗普谈,也没能改变特朗普内心真实的想法。”
③
万斯:高调VS沉默
美国副总统万斯也参加了此次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会面。与2月份时表现出的咄咄逼人不同,万斯这次明显低调了很多。
▲当地时间8月18日,万斯在白宫东厅出席与欧洲领导人的多边会议 图据视觉中国
在2月泽连斯基访问白宫时,坐在特朗普一旁的万斯反复指责泽连斯基“不知感恩”“不懂尊重”。当时有媒体评价称,这位副总统将自己变成了总统的“攻击犬”,试图通过攻击泽连斯基来“刷存在感”。
而这次,同样的位置、同样的场合,万斯却选择保持沉默。据报道,在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回答媒体提问时,万斯也仍然保持沉默。
社交平台上,有特朗普的支持者认为“沉默的万斯让谈判氛围更好”。反对特朗普的保守派人士也认为,只要万斯不说话,情况就会更好一些。
④
安全保障:强对立VS少说话
在2月的会谈中,泽连斯基与特朗普以及万斯爆发了激烈争吵。在那次会谈中,特朗普表态不想给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而泽连斯基则表示希望美国继续提供安全援助。他还称,如果没有安全保障,乌克兰不会同意停火。当时对于特朗普和万斯提出的多种说法,泽连斯基予以了直接反驳甚至反问。特朗普当时直言,泽连斯基在椭圆形办公室不尊重美国,“等他想好了再回来”。
半年过去,双方虽仍存分歧,但这次泽连斯基似乎在刻意避免表现出对立情绪。此前被万斯指“不懂感恩”的泽连斯基,这次在开场白头10秒钟他就说了4次“谢谢”。
▲当地时间8月18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进行双边会晤 图据视觉中国
报道说,在与特朗普会谈时,泽连斯基的话也变少了,似乎是担心自己说出一些特朗普不愿听到的话。比如,德国总理默茨和马克龙提出首先应达成停火协议,然后再谈长期解决方案,特朗普则认为停火并非必要前提。在这个议题上,泽连斯基明显保持沉默。
⑤
谈判氛围:针锋相对VS主客有礼
与之前的谈判氛围相比,此次的谈判氛围显然积极了许多。与此前的“针锋相对”不同,这次特朗普对泽连斯基的态度可谓是彬彬有礼。不过,有报道称,欧洲领导人们原本还计划留下来吃晚餐,却于当晚7点前突然解散了。
尽管谈判氛围大不相同,但此次谈判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且缺乏具体细节。据悉,此次会谈主要围绕“如何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展开,与上一次与泽连斯基会谈时的表态不同,此次特朗普似乎松了口。他向泽连斯基承诺,美国将在俄乌冲突的协议中协助保障乌克兰的安全,但其并未提供具体细节。
红星新闻记者 黎谨睿 综合新华社
编辑郭宇 责编 李彬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