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外长刚走,印度撤回涉台承诺,还对华“下战书”,信号不寻常

8月18日到20日,他在新德里会见了印度外长苏杰生,也见了印度总理莫迪。王毅外长提到百年变局、中印作为发展中大国应该多做合作的事,强调邻居之间要互尊互信,共谋发展,还特别谈到中印建交75周年的意义。这些话的重点是把中印关系往积极方向引,避免两国继续陷在边境摩擦和误解的泥潭里。中方的表态其实很清晰,就是把合作放在首位。
王毅访问印度 资料图
印度方面当时的表态听起来也挺积极。苏杰生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还说要以建交75周年为契机深化合作,愿意支持中方办好上合组织峰会。莫迪也说中印是伙伴而不是对手,要管控分歧,不要让小问题升级成争端。这些话听起来,像是中印关系要逐渐回暖的信号。
然而,就在王毅外长结束访问之际,情况发生了微妙变化。印度官员突然对外澄清,声称苏杰生关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的表态被“错误引用”,还声称印度在台湾问题上立场没有改变,将继续推进同台湾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合作。8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此进行回应称,中方认为这不符合事实,而且印度有些人明显想借台湾问题挑动矛盾。
如果说在台湾问题上态度摇摆已经够让人疑惑,那接下来的导弹试射就更让人看不懂了。就在王毅外长离开印度的同一天,印度在奥里萨邦发射了烈火-5型导弹,颇有一副对华“下战书”的姿态,尤其是印方强调导弹射程可以覆盖中国全境。

印度总理莫迪 资料图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印度一边跟中方谈合作,一边又要搞这种“下战书”的动作?有分析认为,首先,这里面有内外因素交织。对外看,印度跟美国的关系最近并不顺。特朗普上台后打出了高关税牌,印度没能得到预期的好处,反而面临巨大的压力。印度这时候跟中国缓和关系,是现实的选择。否则,单靠美国不可能帮印度解决经济困境。
但另一方面,印度对中国长期有戒心,这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不是一次会谈就能化解。对印度来说,既要合作缓解压力,又要保持防备姿态,所以就出现了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做法。
其次,印度国内政治环境也有影响。莫迪政府面临经济压力,社会矛盾也不少,需要通过展示军事力量来维持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导弹试射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工具,不管外界怎么看,至少对内能展现“印度强大”的形象。尤其是在王毅外长访问之后立刻试射,更容易被包装成“我们不是软弱,我们有实力跟中国抗衡”。这种操作明显是对内政治的考量多于对外务实合作。
军车驶向中印边境 资料图
再从中印关系的历史来看,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争议由来已久。虽然最近几年高层互动增多,双方也有一定的合作意愿,但印度始终对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抱有疑虑。比如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工程、新藏铁路的开建,这些都触动了印度的敏感神经。在这种背景下,印度展示核威慑能力,某种程度上是“心理安慰”,让自己觉得能在战略上有筹码。
不过客观来说,印度这套操作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烈火-5导弹虽然被宣传得很厉害,但它的可靠性和真正的战时生存能力存在疑问。比如公路机动还得靠民用卡车,导弹体积过大,发射准备时间长,这些都是硬伤。相比之下,中国在导弹和核力量领域的技术水平远超印度。换句话说,印度展示的这点能力,在中方眼里并不足以真正改变战略格局。
至于台湾问题,印度的态度摇摆更像是一种试探。印度既不敢公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也想借机跟台湾地区搞点经贸往来,获取一些经济利益或科技合作机会。这种做法其实很冒险,因为中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底线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如果印度在这个问题上反复横跳,只会让中印关系的改善蒙上阴影。
印度总理莫迪 资料图
总之,这次事件的信号其实很清楚:中印关系虽然在回暖,但不可能一帆风顺。印度既想通过合作缓解外部压力,又舍不得放下对中国的戒心。导弹试射和台湾问题的态度,就是这种矛盾的体现。对于中国来说,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坚持自身节奏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