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退休大爷痴迷“打鸟”,宁可不吃不喝也要花几万元升级装备

极目新闻记者 兰莎
眼下,又到了秋季候鸟迁徙的高峰期。
在武汉,有这样一群退休大爷,他们自称“打鸟人”。尤其到了每年的12月,候鸟南飞、万鸟翱翔,是他们一年当中最兴奋的时刻。虽然还有一个多月,但71岁的付爹爹早早就对拍摄装备进行了认真检查和保养,他痴迷地说道:“宁可不吃不喝,也要花几万元升级装备。”
“打鸟”的摄影师
付爹爹有着20余年“打鸟龄”,算得上是湖北省最早的一批“打鸟人”。“打鸟”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伤害鸟类,而是摄影圈行话,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绝大多数拍鸟的摄影师都是自然爱好者,非常喜欢鸟类。所以,鸟类摄影师也被亲切地称为“打鸟人”。
都说摄影是“无底洞式”的爱好,二十余年都痴迷于“打鸟”,能得到家人的支持吗?付老师坦言,对于“打鸟人”来说,一套装备花十几万,是稀松平常的事。“摄影装备淘汰很快,每隔一两年还会花上三四万元进行升级。”他介绍, 湖北“打鸟人”群体中,退休族约占五成,每人每年花在设备更新上的开销基本上都是数万元。“有时候家人也有不太理解的时候,我就用打牌作比较来做家人的思想工作。”他说。

在他看来,牌桌上消磨的是时间和金钱,而“打鸟”却是在创造价值——无论是记录下珍贵的鸟类影像,还是为保护鸟类贡献力量,都让他的退休生活充满了成就感和意义。“这比打牌输钱有意义多了!”付老师笑着说。
记者了解到,二十年来,付老师拍摄了两万张鸟类照片,涵盖200多种鸟类,部分作品曾被央视环保节目选用。
“打鸟是门技术活,也是对装备的极致考验。”付老师坦言,对于骨灰级玩家来说,专业设备的要求极高。鸟类灵动难捕,有时在野外苦苦守候两三个小时,却可能因为相机像素不够,放大后照片充满噪点,或是因相机对焦、连拍速度慢而错失精彩瞬间,留下无尽遗憾。几次这样的经历,就会让人下定决心哪怕不吃不喝也要升级装备。
付老师的部分摄影作品
付老师介绍,专业的“打鸟”设备,要求像素高、对焦快、连拍速度能达到每秒30到50张,镜头起步就要500毫米。因此,一套完整的专业设备动辄五六万元,甚至高达十余万元。
专业打鸟起步标准这么高?有没有一种平替方案?付老师介绍,科技的发展正在改变游戏规则,特别是随着各大手机品牌旗舰机型的长焦影像性能突飞猛进,手机一定程度上有解放“长枪短炮”的趋势。

记者注意到,为迎合这一趋势,vivo、OPPO、华为、小米等不少国产手机品牌早已将影像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既拼参数又拼体验,以此平替部分“打鸟”需求。例如,近期京东首发的vivoX300Pro,凭借其强大的2亿像素解析力和专业级防抖技术,让“打鸟”爱好者能够远距离、高清晰地捕捉到鸟类的细节与动态,将专业级的生态摄影带入手机。特别是售价七八千元,相较于动辄几万、上十万的单反来说,这类手机相对平民的价格,无疑大大降低了专业鸟类摄影的门槛。对于入门级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福音和不错的平替方案。
“现在手机影像进步很快,配上千元级的长焦镜头,600米内的鸟类都能清晰捕捉。”付老师也肯定了手机的潜力。
二十多年来,付老师和鸟友们的足迹遍布全国,而武汉东西湖府河湿地是他们最重要的据点之一。“12月候鸟过境时,欢迎大家来湿地看看万鸟齐飞,”付老师笑着说,“那时你就会明白,我们为何如此痴迷。守护并记录下鸟儿振翅高飞的画面,是多么令人心动的一件事。”
(来源:极目新闻)
